建构主义是在继承和批判基础上对学习理论的又一次大综合和大发展,它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加快改革的步伐,无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是“减负”,其核心是要有效的改革课堂教学,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为改革传统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理论依据。下面结合我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谈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的理解。这意味着学生要切入某个知识主题,要能对这些内容作出明确的辨别,作出合理的推论和预测,对有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运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1.铺垫架桥,组建认知结构。
2.组织练习,拓展认知结构。
3.联系实际,深化认知结构。
二、为学生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活动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高水平的思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活动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
1.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要使学习者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的讨论、合作,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综合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分析、解释当前问题,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
2.创设“愤悱”状态。
二千年前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我们的教学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也就是原有的知识一时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冲突,此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愤悱”状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较快地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能迅速的把学生带入教学所要求的境界,更好地形成学生乐于学、急于学的良好氛围。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4. 鼓励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精心设疑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三、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学生的交流要更充分,另一方面,学生—学生之间也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2.注重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教师要有良好的“交往性态度”。
所谓交往性态度,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抱有希望,给予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
综上所述,旨在使学生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控和调节,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改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