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研究总结
学期研究总结
发布日期:2013-01-09   点击次数:    作者:钱彩华  来源:

 

学期研究总结
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就是在这40分钟的时间内,如果把握不好,学生会如坐针毡,苦不堪言。所以,如何让这40分钟升值,我认为,情境的创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创设情境时,我们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要紧扣教学内容,让我们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而它的逻辑必要条件的基础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本学期就着重研究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预设,促有效生成和注重课后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着重研究。
一、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进行直观教学,有力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作用密切相联系的,儿童的理解能力来自他们作用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来获取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所以,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直观的、感性的,只有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真正地接触数学、感受数学,再结合多媒体手段教学使得数学的抽象内容直观化,才能够让小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赏识教学,有效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陶行知老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他特别主张“尊重、信任、理解”儿童。在中国最早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就是陶行知老先生了。赏识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回自己的童心和童真,多和孩子沟通,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方面的指导员。同时,教师也要适度放松对学生的约束,给他们一定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增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会让学生久久回味,然而教学情境创设的必须切合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中学习数学。”
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正是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将新知识部分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数学小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
二、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激趣促学
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诱导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钻研新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习,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充分预设 促有效生成
1、精心预设
课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对客观现象所做出的直观理解和判断。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课前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应先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2、驾驭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应果断地放弃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激活。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想法,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认识到: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也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构建互动的课堂,才会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四、注重课后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1)反思成功和失败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教学共鸣。但由于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难以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因此教学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和失败之处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取得成功?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对以上问题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采取对策,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反思创新点和后续点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产生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课后要及时地把它们捕捉下来,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那就是一篇很好的案例文章。在课后,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原先教学设计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了实践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后续课时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借鉴。经过这样多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之处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会不断增强。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