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研究总结
学期研究总结 
发布日期:2013-01-16   点击次数:    作者:王文霞  来源:

 

学期研究总结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策略和方法。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制约课堂教学实施的要素很多,探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影响有效教学的要素入手提炼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总离不开备课、上课、评价这三大要素,针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我们提炼出了一些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集体备课的策略
认真备课”是教学“五认真”中首要的工作,对构建有效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集体备课因其可以突破个体备课封闭、繁琐的弊端,能充分发挥集智、集思、互促的优势,得到大家的认可,备课不是目的,通过备课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才是关键。根据分工认真备课,提交小组交流;组内交流研讨,主备人根据讨论修正备课内容,与施教前半个月提交至网上;在自己的备课内容中选择一课,提前上研究课,学校开展集体评课活动,提出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施教者进行教学反思,修改形成优化教案,再次提前上传至网上,供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备课的整体质量,为打造“有效”课堂做好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二、有效上课策略的探索
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制约课堂教学实施的要素很多,比较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受情境、提问、活动、探究、练习等因素的制约。在对这些要素或要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提炼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性情境创设的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研究了多种类型的情境设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激发他们的数学思考。我们设置了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置了操作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设置了练习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置了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设置了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有效的数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
(二)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课堂问答行为能促进师生进行思想对话,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精心酝酿提问内容;2、 适度创设提问情境3、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4、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5、 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场”;6、 有效控制各类提问比例。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提问,因为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要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机械的“小步提问”,要提倡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留给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大步提问”。其次,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还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能促进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开展积极的思考。第三,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第四,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准确、明了,有的无效提问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含糊不清,因此学生不知所措。
三、有效性操作活动的策略
建构主义教学注重以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活动推进学习过程。操作活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活动之一。有效的数学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促进知识的建构。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的数学操作策略:
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他们往往比较重视操作活动带来的愉悦,而对操作的要求、目的不够重视,就造成了操作结束之后不能有效的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使得操作简单低效。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四、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现代课堂教学论指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不适当的练习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一)、分散教学难点,梯度性体现有效性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对于一个知识点,可能有若干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如果学生对其中的某个或几个要素理解不好,就会产生学习的难点,从而影响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设计教学策略,就是要针对这种逻辑,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把教学难点逐一解决。
(二)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合理性支撑有效性
在策略的设计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仔细推敲,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到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学效果将与设想背道而驰。
(三)融合数学思想方法,深刻性成就有效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活动,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形式而忽略其深刻的本质,即活动所要渗透的更深刻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教材中这些思想方法往往是隐性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在学生活动中使之显性化。
(四)练习要适时适量
太多的练习,甚至“一练到底”,必然会降低练习题的质量,使课堂练习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提问练习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练习题的意识、思考练习题的方法、解决练习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练习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练习题不多,或者老师自练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构建有效教学策略时,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我们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我们要营造平等和谐的爱的课堂,让学生敢于参与;要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要营造充满探究的挑战课堂,让学生勇于参与。我们要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得到能力的提高、学力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本阶段的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我们的有效教学之路却没有结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