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有效教学的过程和策略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闻益梅
一、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清晰有效的?
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我们要研究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通过以下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这种策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我想,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进今天的中小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多而思得少,学生没有喘息的余地、思考的空间,教师讲得神采飞扬,津津有味,学生却“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满脸的困惑,满脑子的疑问。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另类思维和创造性观点往往受到压制和歧视,造成了课堂的单调、枯燥和乏味,课堂没有了活力,学生对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呢?
“为学之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了但不对其进行思考、消化吸收,学了也等于白学。作为学习者,思考必不可少,也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讲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能力的切实提高,靠的不是灌输,而只能靠自己对学到的东西进行思考、理解和体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身的主动发展。在强调“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教育改革潮流中,教师是否应该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一点时间用于思考呢?雅斯贝尔斯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眺望风景,仰望天空,观察云彩,常常坐着或躺着,什么事也不做。只有静下来思考,让幻想力毫无拘束地奔驰,才会有冲动,否则任何工作都会失去目标,变得烦琐、空洞。在我看来,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不做梦的人是少见的,不思考的人也几乎没有,而若要取得大的成就或发现,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思考就十分必要了。试想,如果牛顿仅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而不花费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还是他吗?要使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身上得到真实的体现,就有必要认真学习领会下面几段话了。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水平的提高、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转变都离不开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积极主动思考,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自主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会思考越来越成为学生发展的重点。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也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部分。
二、清晰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小学生教育知识 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2)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3)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5)以学生学习的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6)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反省性地思考、彻底地思考。思维的品质:流畅性;原创性;独到性;深刻性;敏捷性;精进性。(7)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学生的想法之间要有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建构。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
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保障有效时空,鼓励自主探究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 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三、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清晰有效性
(1) 关注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2)关注交往与沟通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但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就是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置身于这样的两难境地,教师们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运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大?能否做得更好些?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谈话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谈话是正确的?我们如何使谈话更有效?我们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多好?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来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原理学习的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