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上课的主体作用
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该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学习会使学生心情紧张,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种“安全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人本教育学派认为,教师的作用,如同学生的一位向导,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教师的责任是尊重、信任、关心和支持学生,要尽量避免对学生做出强制性的命令、决定,应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宽心、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负担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时间、精力去自由想像和创造。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有创新。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1)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2)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3)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4)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5)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三、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本学派的一个观点是,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为了全人格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这种情知结合的显然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情感和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为此教学中教师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始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学习会使学生心情紧张,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种“安全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人本教育学派认为,教师的作用,如同学生的一位向导,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教师的责任是尊重、信任、关心和支持学生,要尽量避免对学生做出强制性的命令、决定,应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宽心、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负担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时间、精力去自由想像和创造。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有创新。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1)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2)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3)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4)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5)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三、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本学派的一个观点是,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为了全人格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这种情知结合的显然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情感和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为此教学中教师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始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