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个人研究小结
3月小结: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发布日期:2013-04-30   点击次数:    作者:蒋培华  来源: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下面结合个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找福建地图并读懂福建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关注价值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以为以下种策略很关键:  

    策略一: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一次,在给学生辅导“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
    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策略二: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判断时的一个错误,有效的组织学生对本课的难点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结论,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笔者听的“分数化成小数”的课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讨论明确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  

    生a:我认为不对。
    其余学生:呵?(非常惊奇)
    生a:我可以举个例子,10/30 ,30=2×2×5,也只含有质因数2和5,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0=2×3×5,还含有质因数3 ,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只是一个错误,却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另外一个学生请其余学生判断3/30 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部分学生很直截了当的回答“不可以,因为30含有质因数3。”
    只见教师轻轻反问:10/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从学生的表情,我看他们心中荡起涟漪了,有的学生犹豫了,仔细一想3/30 = 1/10 =0.1,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
    学生自发的讨论:这是为什么呢?同样分母是30,为什么10/30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30 却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
     ……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首先要在最简分数的前提之下。10/30 = 1/3 ,当然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策略三:把握“分歧”资源,引发学生辩论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教师可能只要只言片语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正反双方的一场辩论大赛呢!下面是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教学片断:
    策略四:活用“尴尬”资源,挽回学生尊严
    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