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有必要先明确“有效”的含义。在词典中,“有效”是指“有效果”、“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进步或发展。具体地,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能。
学生的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的信息,及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建构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指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能因过分追求有趣的情节而设计复杂、耗时的情境。要设计省时有效的情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情境为数学思考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这段录像是某一个路口1分钟里车辆穿梭的情境,教师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把各种类型车辆的数量记录清楚,并问:“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地投入“战斗”。然而,结果可想而知,当教师播放完录像后,学生一个人肯定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纷纷嫌弃车的类型多,速度快,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个办法,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把各种车的数量记录清楚。学生出谋划策,想到几个人分为一组,分头记录。接着,教师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学生们很自然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无法现场模拟的教学情境在课堂进行了生动的展现,节省了教学成本,利用真实的场景,提出了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又树立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教师精心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有驱动问题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提问要有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严重缺乏有效性。许多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显得盲目,信口开河,流于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潜能的挖掘与开发作用不大,致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要想使提问能够有效,教师必须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善于把问题设在连接处、重点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1. 针对知识的链接点提问——促进迁移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写出了1、10、100三个数,并提问:“同学们,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吗?”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高兴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知道,1元=10角=100分。”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也纷纷举起手来回答,有的说“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我接着问:“有谁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呢?”学生很快写出:0.1米=0.10米=0.100米。接下来我又问:“看到这个等式中的三个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 针对学生的疑点提问——解惑变通
教师有了提问意识,但若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会导致从“一言堂”的习惯走出后又步入了“满堂问”的阴影。所以,教师要审时度势,善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教师相机指向刚才黑板上画的那个圆,提问:“黑板上的圆测量周长能用滚动法吗?”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教师转动电风扇,形成了若即若离的大圆圈,又设疑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找到“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3. 针对学生的操作现象提问——启迪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动手操作和眼神,要做到“问”而生“思”、“思”而生“疑”、“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