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踏上充满激情的行程。
1.关注新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了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生归纳出法则之后,再次组织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新问题?学生提出:2431-1641=790一题,问:我的算式十位上3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如果百位上是0那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新授课中提出,确实让我觉得意外。但仔细想想,知识在学生脑中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时时发生着联系,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呢?我当时由衷地表扬学生,并把这问题转交给学生来讨论。虽然当时学生的能力仅停留在解答没有 0的退位减法,但后面紧跟着就要学习,解答这个问题不可回避。所以关注新问题不仅进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可贵的是保护了须生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热情。
2.捕捉新创意
课堂就象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
1999+1
- 426
1573+1=1574
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调整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
2000—426=1574
2000 1999
— 426 — 425
1574 1574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我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发散的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