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动态>>活动记录
4月份活动教案
发布日期:2013-05-09   点击次数:    作者:白玉仙  来源: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一4题。

(二)地位:这节课教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教学了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三)例题分析:

例题仍然提供了各年级借书的统计表,要求算出两个年级一共借书的本数。计算时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需要向百位进位。鉴于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已有进位的经验,所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只是突出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办?”的问题。“试一试”仍采用例题中的情境,呈现了个位、十位相加的和都需要向上一位进位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由于连续进位加和不连续进位加都需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则,即满十进一,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也是可行的。教材在例题和“试一试”中的计算后安排学生“互相说一说,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想想做做”通过看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改错等形式的练习巩固算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计算过程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笔算法则。

3、让学生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和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笔算

57+18     236+143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算的?

 小结: 笔算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满十要向百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进一步学习内笔算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1)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昨天我们解决了二、三年级的一共借书的本数。

    1.教学例题(1)。

    (1)出示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请学生们列式。

 (板书:85+143)

    (2)学生们尝试笔算。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竖式。

    (3)组织交流,解决难点。

    提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板书个位上的和。)

    提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十该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板书。)

    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7?

(强调:百位上不能忘记从十位进位的1。)

    (4)指名让学生完整地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们在原式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学习目标1,2,3)

    2.教学例题(2)。

    (1)出示问题“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请学生们列式。

  (板书85+126=)

    (2)请学生们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提问:十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向百位上进“l”?百位上又得多少?

    强调:不能忘记进上来的l。

  指名学生完整地口述笔算过程。

    (4)指导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学习目标2,3,4)

    3.归纳总结。

    (1)根据刚刚的计算学习,大家想一想,笔算加法要怎样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

    (3)小结: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4)比一比:今天学习的加法在笔算时与上节课学习的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习目标1,2,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提问;第一题中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l?你能在原式上进行验算吗?(指导学生验算。)

    第2题中哪几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l?和的个位上是几,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第3题又是怎样算的呢?注意提醒“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学习目标1,2)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学生们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们独立思考,找出每题错处及原因。说给同伴听听,然后改正过来。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做适当的小结。

(学习目标2,3)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相加满了十不要忘记向前一位进1,到前一位相加时,不要忘

要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每道题的错误原因,然后认真订正。 

四、作业设计

   1、 笔算并验算。

    635十294    817十73

    734十196    557十286

    375十255    203十266

2、填表

加数

452

273

509

688

57

加数

396

727

294

212

650

 

 

 

 

 

 

可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但计算法则不是对学生作的规定,而是学生对计算方法、要领的理解与把握。在学生探索出加法笔算方法并做了一些练习之后,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与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

(五)教学突破:教学时,可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方法,然后把进位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计算上来。同时,可结合拨算珠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二)地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加法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以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但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这一点难度较大。为此,教材选择摆花片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把把进行比较的两个数量排一排,直观地认识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算法,又体现了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在确定算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避免了烦琐分析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三)例题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摆花片的活动场景。在学生初步理解图意后,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由于小华摆的花片比小英多3个,所以教材很自然地提示学生:“用花片排一排可以知道”这里的排一排的操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也是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并正确选择算法的重要手段。对于第二个问题“小平要摆多少个花片”,教材则为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提出问题的后,只是原则性地要求学生“你能先排一排,再算一算吗?”既为学生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又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法。“想想做做”第1-3题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分别解答一些“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第4题是笔算不进位加法的练习,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笔算加法练习的连续性,增强练习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联系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培养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会根据题意反思答案的合理性,不断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拿出8个正方形和5个三角形,先把正方形摆成一行,再在这一行下面与正方一个对一个摆出5个三角形。

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指出: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个对一个地各摆成一排,三角形摆完了,正方形还有3个,我们就说:正方形比三角形多3个。反过来可以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少3个。

通过摆学具复习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目的在于重温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含义,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例题。

出示33页例题中的场景图。

1.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还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整理成如下板书:

             小英:摆了11个花片

             小华:要比小英多摆3个

             小平:要比小英少摆3个

设计目的: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和交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和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1)

3.提问:小华摆了多少个花片?

你能根据条件把小英和小华的花片摆出来吗?

    对照板书,学生演示操作,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

提示:在第一排下面一个对着一个摆

操作后教师请摆的学生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讨论:当第二排与第一排同样多后,为什么要再摆3个?

指出:设计小华的前面11个花片是小英,那只要在这11个花片后面多摆3个,就是小华一共摆的花片。

根据已知条件和摆的花片思考,我们能求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1+3 = 14(个)

讨论: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用11加3,11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得数14比11多吗?引导学生把算出的得数代入条件反思答案的合理性。

(学习目标1,2,3)

4.  同样我们还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你能自己用先摆一摆、再算一算求出小平摆了多少个吗?

同桌合作操作、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个?第二排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平比小英少摆3个?为什么用减法算? 11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计算结果与摆出的花片一样吗?答案符合条件吗?

学生比较两个算式,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加法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就用减法解决问题。

小结:要求的对象是较多的,就用加法,要求的对象是较少的,用减法。

5.  教师小结:我们用先摆一摆、再算一算的方法求出了小华、小平摆的花片,算出答案后还与条件比较,看看是否符合“比……多(少)”的条件。如果不符合肯定就错了。

设计目的:组织操作(学生演示操作和同桌合作操作)花片的活动,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主动感悟“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联系题意反思答案的合理性,培养主动检验的意识。

(学习目标1,2)

解答“小华要摆多少个”这个问题时,先要让学生通过“排一排”获得答案,再启发学生联系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想到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解答“小平要摆多少个”这个问题时,则可同时提出“排一排”和“算一算”的要求,以启发学生主动联系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列式解答。算出小华和小平摆的个数后,也可引导学生联系题意进一步反思答案的合理性。

(三)指导完成“想想做做”。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把条件和问题连贯地说一说,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用学具先摆一摆,再列式。

评议,引导反思:算出的答案与什么比?为什么?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自己读图,把条件和问题连贯地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评议,讨论:算出的答案与什么比?为什么?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对图意、题意连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自主理解题意,为后面解答文字叙述式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2.按学生不同的能力状况设计分层次的要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仍然可以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设计目的:班级里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力状况是不同,为鼓励学生积极的、开放的思维,使练习有一定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在深度、广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解题后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到用加法或减法算的。另外“单位”和“答句”的引入逐步渗透,完善解决问题的格式。

四、 作业设计:

1.  根据图示条件:□□□□□□□□□

                 ○○○……

  教师示范:○比□少2个,○有多少个?

引导学生补条件,并求○有多少个?

2.出示条件:小英摆了15个花片,小华摆的比小英少,小平摆的比小英多。要求:先在头脑里摆一摆,再讨论:

(1)小华和小平谁摆的花片多?

(2)他们三个人谁摆的最多,谁摆的最少?

   (3)小华可能摆了多少个?你怎么想的?

   (4)小平可能摆了多少个?你怎么想的?

 

五、资源提供:教学光盘

自己读图,把条件和问题连贯地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