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3月份理论学习2(虞兰琴)
发布日期:2013-05-24   点击次数:    作者:虞兰琴  来源:

                            构建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一、 活动的“有效性”―――语言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受此影响,现在出去听课,不管是大课还是小课,课堂40分钟,让孩子动个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那是少不了的,有些可能还不止。好象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少了学生的活动就体验不了新理念,就是灌输式的教学。但是综观我们的课堂,这些数学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呢?我们追求有效的教学,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

 

 

 

    (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

 

 

 

    (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

 

 

 

    (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

 

 

 

    (7)学生拨学具钟。

 

 

 

    (8)比赛修钟表。

 

 

 

    (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

 

 

 

    (10)故事“时光教人来做客”。

 

 

 

     这个老师在短短的40分钟内竟能安排下这么多内容,但是很多活动不仅对完成学习目标关系不大,反而对学生上课形成很多干扰。如活动3和9。结果学生开开心心玩了一节课,而对这节课的知识他又掌握多少呢?由此看来,活动的安排要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而定,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活动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并非多多益善。

 

 

 

二、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内不足课后补,造成教学上的恶性循环。老师与学生辛苦,但教学效果甚差。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特别要注意:

 

 

 

1、练习内容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小棒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这样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2、练习内容的生活性。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3、练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练习内容的层次性。例如一年级下册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知识后的练习,可以通过“和小松鼠一起回家”、“开开小火车” 和“找朋友”等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来帮学生练习口算。

 

 

 

……

 

 

 

心得体会: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