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使之完成为其“量身定做”的作业,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材而练”、“有效作业”、“减负增效”的无疑是最好注脚。
1、计算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计算教学中,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几何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几何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物体的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要求a层同学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柱的体积、表面积或圆柱体的重量;b层同学除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于:“一个装满粮食的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直径10米,高是6米,已运走百分之60,剩下的用每次能装7.85立方米粮食的汽车运输,需要多少次运完?”等圆柱与比例分配、圆柱与分数进行综合的实际问题;c层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要给a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a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a、b层作业,同时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先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问题解决”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学习“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要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数学新课标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作业的分层设计更是体现因材施教,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平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学而异,精心设计、优化数学作业,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多一点空间去探索,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多一点机会去体验,多一点困难去解决,多一点自由去呼吸,真正实现作业的“质的增效,量的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