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储红军5月理论学习(1)
发布日期:2013-06-06   点击次数:    作者:储红军  来源: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问题提出来了,最后总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提出并解决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是就是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新课程倡导的目标之一。
  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解惑”,更重要的让学生“生惑”,要努力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合作、交流、帮助,让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已任,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主导者地位”,旨在“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师预设问题。这种“引导”,看似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究,实际上,学生完全被罩在老师的阴影之下,囿于在教师设定的“木桶”内,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实并没有形成问题意识,更没有培养起提出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这个“跳蚤实验”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再也爬不出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以后,说得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孩子们有着无穷无尽的问题。可是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这不能说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对待孩子们的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种做法:一种是冷处理,觉得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便不予理睬。孩子的问题得不到回答,自感没趣,提问题的欲望与热情便渐渐消解了;另一种做法是热处理,即用尖刻的语言对孩子的“问题”冷嘲热讽,让孩子觉得自己真是无知,羞得无地自容,再也没胆量敢提问题;还有一种是是“诱导”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顺着教师或家长的暗示提问题,“有价值(大人希望的)”的便得到表扬,“无价值(非大从预期的)”的没有理睬,甚至可能得到嘲讽。凡此种种,让我们的孩子,习惯成了自然,不愿提问题,不敢提问题,没有了“诱导者”的暗示,孩子便没有问题可提。就如玻璃杯中的“跳蚤”,长此一往,便失去了“跳”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每位教师要切实更新思想,掀掉限制孩子思维的“盖子”,打破“玻璃杯思维”的囿于,让孩子自由的想象,放飞他们的思维,问题本身没对错,也无所谓“价值”的大小,有疑就要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撬动思维,哪怕看似与天马行空的天方奇谈,对孩子的成长也可能会有裨益。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采取种办法帮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课下思考,日后解决,甚至放在遥远的未来去解决。要坚信,只要有了问题,创新才会开始……
  总之,每位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教出“问题”来,使把“能提问题”作为教学的真正核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