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题分析与研究
学生错题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看中那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题许多教师是这样做的:在做错的题上打上红红的叉,头也不抬,在附上那个两个字“订正”。不问青红皂白的批判,导致的后果是不知其所以然,慑于老师的权威,一些同学只好偷偷借来别的同学的作业抄袭,应对老师,问题始终没能解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没有兴趣,学习情况也就不会好。
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作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让“错误”美丽起来,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首先,我们可以把错题当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的工具。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错题”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 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其次,我们可以把错题当做一个好的教学资源,巧用错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学完了新课知识后,我就让学生完成 “做一做”的题目。当完成到第2题的第七个图形(x)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它的对称轴是4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2条。”“不,是4条”,“2条!”……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着我一槌定音。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安静,刚才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究竟是2条还是4条,口说无凭,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我吩咐道。过了两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真的只有2条哎!”。“是2条!”,赞同2条的声音越来越多。“你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2条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我指名第一个说2条的同学回答。“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学生的确很聪明,我在心里赞叹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一个图形、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但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其变废为宝。
那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错题呢?
第一,我们要在课前预设错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错题的辨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将“错点”变为“亮点”,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在准备教学《认识整时》这一课时,我就预想到在认识钟表时,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说出大约几时,这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时间不熟,尤其是对于表是怎么走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思考后觉得动手操作是解决的最好办法,多让学生动手拨表盘,了解表针是怎么走的。此外,让学生学会观察时针最接近哪个数字,就大约是几时。在后来的教学中,的确有部分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通过自己动手结合我的讲解,学生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二,诱导错误,引发深思。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平移与旋转》这节课时,面对学生出现的“房子图向右平移了2格或4格”的错误时,我没有马上指出其错误,给出明确的判断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答案,使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观念上的冲突:为什么书上说房子图向右平移了6格呢?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了反思,在独立思考与集体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发现了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从课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平移距离的方法掌握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第三,故意出错,引起质疑。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准备一节课时,我经常会预设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以及完成本节课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错误,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暴露错误,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而且能让学生对这种错误记得更牢,在作业中也就能尽量避免出现这种错误了。
数学错题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产生着,对于错题,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题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其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