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搭配
一、 单元分析
(一)单元内容
第一段: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
第二段:接触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二)单元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经历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体验,以激发学习信心。
过程与方式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会简单的排列规律。
2、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操作使情境再现,并概括、抽象为符号来实现有序排列。
2、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特色
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已知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规律的重要性,掌握如何找到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反馈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简单搭配现象的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第一部分简单搭配现象的规律,例题1把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题和实物操作。例题在小明购买玩具的情境中提出“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通过“先选木偶、再配帽子”和“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图示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题意时的困难。接着是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然后是小组讨论,对选配问题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要在头脑里再现选配操作活动的全过程,反思在图形间连线的方法,有序地整理各种选配方案,组织起来有条理的思考。研究木偶个数、帽子顶数与多少种选配方法的关系是探索问题的方法。
第二部分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例题2是简单的排列问题。把M个不同的元素按任意一种次序排成一列,称为一种排列。变换m个元素的排列次序就得到不同的排列。M越大,参加排列的元素越多,排列就越复杂。本单元把参与排列的物体控制在3个,不让排列问题是一类典型的选配问题,有序地选配的思想方法能支持对排列问题的研究。从m个元素里选择n个,按某种次序排成一列,也是一种排列与组合。“想一想”中在3个人里选2个人照相是例题的变式,思路与例题相似。让学生们对当今的世界多一些深刻的了解,为学生们思想价值观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切不可只有生活实际的背景,而忽略了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数据,要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2课时
1、 简单搭配现象的规律……………………… ……1课时
2、 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1课时
二、教材简析
内容:书P50~51的例题,完成“想想做做”的1-2题。
地位:这节课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
例题分析:教材安排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想想做做”安排了与例题相比,素材或搭配方式稍有变化的题目,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突破重难点措施:教学中,要重视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有密切联系的事实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起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为认知模型,进行合理的类推和转化就很容易构建新识,这无疑是攻破难点的一个好方法。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3、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拓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⒈握手导入,引导有序。(完成学习目标1)
师:告诉大家,今天在课上,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嘉宾,是谁呢?(出示樱桃小丸子)第一次来到四(1)班,她非常想和班上每一位同学交个朋友,大家愿意不原意呢?那朋友之间初次见面应该怎样表示啊?樱桃小丸子为了表示她的诚意,想和每一位同学都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生:一组组,一排排…这样握就很有序,不重复也不会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
师:这样一来,那么樱桃小丸子要握几次手?你们每一个人要握几次手?那么樱桃小丸子为什么要握这么多次数的手,而你们只要握一次手就行了?
⒉了解起点,揭示课题。
师:你听过的有哪些搭配?(词语搭配,男女主角搭配,衣服搭配…….)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用有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
今天我们要研究两类不同事物的之间搭配规律。(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主动探究,获得方法:
⒈动手操作,感悟有序。(完成学习目标2)
讲述:同学们喜欢木偶娃娃吗?瞧,小明正在商店里买木偶娃娃呢。(课件出示)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有几种搭配方法?)你们能有序地来搭一搭吗?(学生搭配)
师:下面请大家前后四人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并将搭配的过程记录下来。
⑴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⑵学生汇报结果。
展示搭配:(学生边说边摆出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搭出6种。)(强调:先选帽子或者先选木偶)
师: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能用□表示木偶,用△表示帽子,你能不能用连线方法快速的找到答案?
(学生在答题纸上连)(板书:2 3 6)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用连线的方法做这道题有什么感觉?(既快又清晰)
⒉选择方法,体验有序。(完成学习目标3)
⑴改变条件:把下装增加到4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答题纸上连一连吗?(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
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
板书:2 4 8
⑵猜测、验证、发现规律。
①再次改变条件:上衣增加到3件,下装4件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种)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从2 3 6, 2 4 8中可以推测到求两种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
②求证猜想。
师:下面老师从第1组和第2组同学之间选一名代表,说出想搭配的东西,再从第3组和第4组同学之间选一名代表说与第1组和第2组同学的代表说出的东西能搭配上的东西。比如说这边代表说我们这边出3件上衣,那这边两组只能出与上衣能搭配上的东西。大家明白吗?(出三组)
③反馈: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两类不同事物的个数,与它们之间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之间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交流(略)
④师生共同小结。
两类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祝贺猜想正确。)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4)
师说: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一个规律:求两类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就来用一用这条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问:(口答题)
⑴运动员搭配:有男运动员五名、女运动员八名,各选1名组队,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⑵水果拼盘:黄颜色的水果有六种,红色的水果有七种,各选一种拼盘,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⑶早餐搭配:点心5种,饮料3种,各选一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⑷线路搭配:从学校到街心花园有2条路可走,从街心花园到少年宫有3条路,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五、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学习目标4)
(一张练习在蒋惠珍处)
校内作业(基础性作业)(练习中1、2、3、)
回家作业(练习中4、5、6)
六、资源提供
四年级配套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