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二
课程改革的春风早已度过了“玉门关”,给数学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学教学正面临着一个活跃而兴奋的时期,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不断涌现,新课改为数学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然而,静心思忖,便会发现浮华背后仍隐藏着一份浅薄,热闹背后仍隐含着一份躁动。许多数学教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不知不觉走进了数学教学的误区,造成数学课“体态过丰”,逐渐“肥胖”起来。愚以为,在这场改革中如果我们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么恍恍惚惚、虚无缥缈地进行下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将会迷失自我。因此,有必要对数学课删繁就简,让其回归数学味。
诸如此类“有活动无体验,有经过无感悟,活动了身体而休息了大脑”的数学活动,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将“数学活动”等同于“一般的活动”。的确,《课标》中多处提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课标》所指的“活动”不是指肢体的运动,而是指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数学认识活动。此外,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将“热闹的课堂”与“新课程”等同起来,认为新课程的课堂必然是热闹的课堂,认为“活动多了能带动课堂气氛”。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所追求的活跃必然是数学思维的活跃,而非肢体的简单运动。“数学思维”当为“数学活动”之“灵魂”。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数学课尽可能地把不是数学或不具有“数学味儿”甚至是数学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数学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我们必须正确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坚持活用新理念,推陈出新;摒弃炒作新理念,花样翻新。恰当定位不乱位,准确到位不越位,为数学课删繁就简,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