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发展创新能力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理念。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是顺应时代需要,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的必然要求。而课堂教学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精彩舞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老师越来越重视在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一目标是否能顺利达到,关键是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安庆市“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分层研究”课题的立项更让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虽包括方方面面,作为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方式的课堂提问却是其中核心要素,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确保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有时候课堂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正是问答与交流,师生才有了心灵的互动。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由于很多的原因,目前在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上,提问低效、无效的问题相当突出,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提问让学生云里雾里,不仅不知所措,更无从答起;有些提问,配合失调,答非所问,师生缺少默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有提问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还有问题之间缺乏层次性,又没有任何铺垫,使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来领会,而且我们学校班级普遍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更需要分层提问,因人发问;还有些教师习惯性重复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更有老师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没有分析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超出了学生思维领域的“最近发展区”,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等等。而好的提问的形成,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教师纵横捭阖、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因此,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提出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
二、课题研究意义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为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还要注重学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去创造。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正是如此,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众所皆知,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关键在其专业化水平,而教师的专业化有赖于校本研究、教学探索、教学反思融为一体,因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校本研究、课程开发、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点。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能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有效课堂提问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都有重要作用。领悟积累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和经验。再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做一名智慧型老师。而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校本研究效果显著,教科研氛围浓厚,既为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又研究中实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可以说,这项研究使教师的行动研究更具体,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研究和反思,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并结合案例,深入钻研教材,分析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3、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阅读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刊物,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究学校常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包括教师提问的现状、学生回答的现状以及老师理答的方式。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明确的方向。
2、有效性数学情境的研究。
怎样令学生怀揣饱满的热情、浓烈的求知欲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呢?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置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探究的欲望,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究。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与 “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求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建立积极的学习需要,会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过程,会在与原有知识结构的矛盾冲突中反省,积极主动建构新知。从而经历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所在、真谛所在。所以我们课题组要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研究 。
3、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在数学课堂上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有着很大作用。教师应该掌握这些技巧,积累经验,提高其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将研究有效课堂提问如下的内容:教师的提问是否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的时机是否恰当,等待学生的回答时间是否充分,提问是否做到尊重差异,面向全体。更主要的是提问是否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采用何种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如:直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正问——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从问题的反面设问;追问——对某一内容或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要机智地掌握提问的方法技巧,通过提问改变学生的学法,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有效性。
4、小学生思维、心理特点以及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从思维特点上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半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如果提问超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那学生就无法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无从谈起回答问题。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使其 “愤”、“悱”状态。很容易和很困难的问题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所以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旨在实现师生思维对接,使学生进入很想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去回答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 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五、课题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提问时做到目的指向明确、具有启发性;提问要适度、有层次,做到全面兼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完善。
(2)根据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实施前期、中期与总结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对数学课堂提问以及老师理答的情况,为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和信息,阅读理论书籍,提高素养,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形成一整套策略体系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现状及分析(前测)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定期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
(3)举行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活动。
(4)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学习。
(5)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并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6)召开课题研讨会,开展教学论文比赛。
(7)观看名师精品课视频并开展观后心得评比活动。
(8)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
3、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为完成课题实验,收集各项成果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3)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分析》的调查报告。
2、评选编辑优秀论文、案例文集。
3、摄制精品课光盘。
4、撰写《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