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5月理论学习1(蒋培华)
发布日期:2013-06-23   点击次数:    作者:蒋培华  来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一)
一、内容摘要
    “
生成”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一种化学反应,如:钠放在水里生成氧化钠和氢气,如果钠放下去还是钠,那么就没“生成”;同时“生成”又可解释为一定条件下自然现象的形成(如:台风的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究其两种的本质,是从一种现象到另一种现象,产生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环境。把这两种概念运用到我们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课堂上的学习“生成”是思考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学生与环境(内环境与外环境)的作用下复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本质上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生成”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又突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
   “动态”是过程教学生动、可变的态势准确描述。它区别于死抱教材、教案而置学生于不顾,线型、静态的,用灌输式代替学生建构的教学(即教师是唯一主体)。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先天生理遗传和不同的家庭、社区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因此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有不同的呈现,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然而要把知识结构转化成智能结构,必须由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来实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为主体,势必会出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瞬时动态和过程动态)。
二、心得体会
以前的课堂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殊不知教案只是一种预设,本来没有约束力,但许多老师人为的给自己和学生画了一个“圈圈”,害怕自己跳出这个“圈圈”。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得出预定答案。“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为教学背景,以师生、生生互动下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课堂活动为课堂主要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取情感经历,学习经验为教学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