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和人本,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这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地挖掘。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
如“千米的认识”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出示公路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使学生直观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中体验它的实际生活价值。②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1千米的路程。③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通过观察、走一走、数一数步数、测一测时间等多种实践方式,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在以上数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媒体的直观展示、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等,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为“文本”注入了“人本”的新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挖掘知识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美。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相对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来说,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数学的美只有少量是外显的,比如小学阶段的图形所展示的对称美,学生可以从图形和物体形状的观察中体验;数学的美,多数是隐性的,内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挖掘与展现。
1、深化知识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数学知识内在美是相当丰富的,教师随处都可以进行挖掘。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在体会到可以把一块糕、一根绳子看作单位“1”,也可以把一群小羊、一盘苹果看作单位“1”以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有些学生说可以把1厘米看作单位“1”,把一个班级的人数看作单位“1”,把一个国家的面积(领土)看作单位“1”,把全世界的人口看作单位“1”,把地球看作单位“1”,把整个宇宙看作单位“1”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区区一个单位“1”可以小得微乎其微,大得广袤无边。这是数学创造的一种神奇的美。
2、揭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文化美。数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相当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把这种文化美展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笔者这样对学生说:你们知识谁对圆周率作出了巨大贡献吗?(学生充满好奇,急切地盼望老师继续讲下去)那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他就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此时,学生惊叹不已,甚至个别学生喊了声“YE”,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再无需老师多讲,学生已深深地沉醉在骄傲的情感中,这是一种身为中国人的美。
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美。《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用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让他们体验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许多各种形状的梯形纸片,在课堂上先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很快通过自己的剪、摆、拼、观察、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对他们的方法作出肯定以后,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有了喜悦的表情。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知识的快乐。
三、提供思维时空,让学生体验创造的美。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未来社会建设者必备的一种素质就是创造力。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在外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独特性是指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是创造的生命之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不同看法或解法。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入,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总之,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结构,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入研究学生、教材、新课标,努力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版块结构更加完整严谨;重点更加突出、难点轻松击破;时控布局更加合理得体;互动方式更加适时适度。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趣味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动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