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理论学习笔记1(任晓霞)
摘要: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笔算或其他知识时,合理渗透估算,不仅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而且对估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在口算训练中 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可以成立 “口算训练营”、“估算训练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如对参加估算训练营者布置作业:估计你从今天至小学毕业前夕,大约能做多少道题?然后写一片段,说说你的感想,会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教学中 学生一般都擅长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具体表现在:为估算而估算,要求估算结果却用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与作用,弄清精算和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目的。如,比较5.6×0.96和5.6÷0.96的大小,如果去算出准确的结果十分麻烦,利用估算可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积一定小于被乘数,即5.6×0.96<5.6;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除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商一定大于被除数,即5.6÷0.96>5.6;根据估算结果,直接可以判断5.6×0.96<5.6÷0.96,大大缩简了判别的过程,学生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
3、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如:(1)可参照1个单位的量(如1平方米),来进行估计教室地面积的大小;或可利用就近的实物作为参照物,如观察身边的固定长度(如 1步长、1臂长、身高等等)。
4、在综合应用教学中 运用适当的估算方法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不仅会增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数学建模意识。通过估算,从而判断一些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如,汽车用4升汽油可行驶48千米,行驶600千米要用汽油多少升汽油?这类数学问题,如果估算一下,结果肯定大于 40升,若得出小于40升,则答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此法多适用于应用题的解答和检验。即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未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预测或检验该题目中的最终计算结果。
心得体会:《标准》里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他们估算越来越准确,估算方法越来越高明,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或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