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研究小结
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制约课堂教学实施的要素很多,比较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受情境、提问、活动、探究、练习等因素的制约。在对这些要素或要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我总结提炼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性情境创设的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研究了多种类型的情境设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激发他们的数学思考。我们设置了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置了操作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设置了练习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置了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设置了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有效的数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
a.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是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不少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努力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但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境,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不领情。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
二是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
三是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设置“猴子分桃”的情境,用有趣的情境,富于思考的问题,把孩子带入探索活动之中。
b.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情境并不总是生活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喜欢那些体现数学本质的有着很强的数学味、问题性的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背景,同样可以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
一是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找准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
二是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问,正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c.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维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情境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d.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凸显数学情境的实用性。
一是要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境中读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突显情境的数学味、问题性。情境出示后,学生往往被情境中的非本质属性所吸引,不能有效揭示出情境中的数学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更多的关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而不仅仅是对颜色、人物、内容等感兴趣。
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