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有效教学理论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个开创,开辟了教育理论的新领域,开阔了人们观察教育的视野,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增添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其意义还在于冲击了以往课程、设计教学中偏重认知,只强调认知领域中低级心理过程的观念,提出认知领域中的高级心理过程以及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一整套教育目标体系,使教育目标分类更加完善起来。另外该理论促成了标准参照测验和教育评价的实现,促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产生,使教学质量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繁琐、在有些科目中不易进行明确分类、“超越性”并非可以囊括所有学科。此外,教学目标分类过于细微,势必僵化,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布鲁姆的教学评价理论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为“掌握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首先,布鲁姆把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其次,布鲁姆的教学评价理论,特别是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对“掌握学习”教学的提出并得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学习”的优点。首先,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其次,“掌握学习”教学既汲取了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又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
“掌握学习”的缺点。第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第三,个别差异始终存在,对成绩好的学生未必适用。第四,适用学科的范围有限。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益。有效教学主张科学的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就没有有效教学。
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
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譬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基本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