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11月理论学习
发布日期:2013-12-16   点击次数:    作者:白玉仙  来源:

                                              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现象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然而只要立足课堂,不管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认识论或学习集团论的分析研究,还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作技术学的定量分析,都会发现,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观察发现,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
概括起来有一些几种:
 
●盲从性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显然,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或低效的。盲目化、形式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完成新课程理念。
 
●强制性教学行为。
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多数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教教材”,教师、教材依然处于中心位置,受这种观念支配的教学依然是“S━R”之间(“刺激”与“强化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
 
●偏失性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在座谈、问卷调查中,不少教师认为教学的中心的唯一目标是完成认知性任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教学目标被严重异化,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偏见性教学行为。
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倾向某些人而冷漠另一些人。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给优生、“后进生”以不同的带有偏见性的答问机会与反馈评价。造成师源性心理问题
 
●随意性教学行为:
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毫无教学效益意识。
 
●滞后性教学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已远远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思想、信息还赶不上学生的理解程度。
 
●     缺乏学生学习主体观。
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精彩、多么生动、多么辛苦,也不管是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特点。
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鉴别是一件繁难工作。以上鉴别出的只是比较显豁的几种。
这些教学行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进步。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课堂重建对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新课程特别强调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出师生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生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