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
一、教材简析
内容:认识11——20各数
地位: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例题分析:(1) 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这个关系,包括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 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 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2、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2、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3、100以内数的组成。
4、接近整十数时数数的方法。
5、学会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6、掌握计算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本课主要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捆一捆小棒,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体会数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3)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4)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5)让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过程与方法:
(6)通过活动,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进行跳舞比赛呢,一共有几个人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0个)
是的,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认 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完成学习目标1、2、3)
(一)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跳完舞,老师准备给他们每人发一面彩旗,让他们去把敬老院打扮的更漂亮,那老师一共要发几面彩旗呢?(10面彩旗)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来插彩旗呢?(10根)
2、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出示10根小棒图)像这样一根一根的数,数出10根小棒,一边数,一边摆,你会吗?动手试试看。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根一根的摆,一共摆了几个一根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一,2个一,3个一……,10个一)也就是10个一。(板书出示:10根小棒图,10个一)
我们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课件演示)这是1个10根,表示1个十。小朋友们试着捆一捆。
捆好了吗?举起来看看。1捆就表示1个十。(出示:1捆小棒图,板书1个十。)
那( 10 )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是)
3、你能很快的拿出10根小棒吗?还要一根一根的数吗?
4、这两边都表示10根小棒,你喜欢哪边的摆法呢?为什么?(指着课件)
(二)认识11——20各数
1、摆12根小棒
(1)你能很快摆出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的很清楚?小朋友们动手试试吧!
(2)交流摆法
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方法看的更清楚啊?(1捆是10根,再添2根是12根。)多请学生说,起码3人说,再同桌互相说。
2、数一数,摆一摆
你还能再摆一摆,数一数吗?
(1)11 根小棒怎么摆?(1捆是10根,是1个十,再添1根是11。)请3个人说,再大家一起说。
(2)13 根呢?(1捆是10根,是1个十,再添3根是13。)请两个同学说,再同桌互相说。
(3)19根呢?(1捆是10根,是1个十,再添9根是19。)自己轻声说,请一人说。
(4)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了呢?动手添上去。(板书出示图)
数数右边有几根小棒了?(20根)我们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那就捆起来吧。
(5)举起来看看。我们手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20根)(板书出示图)
那( )个十是20?板书齐读。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个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完成学习目标1、2、3、4、5)
1、看,我们的直尺上也有这些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着直尺上的数读一读吧。
不看直尺,你还能读出来吗?
从7—17,从11—20
2、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走,老师带你们去我家做客吧!
可是人太多了,老师要背袋米回去。瞧,大米上写的什么呀?背上大米咱们就去等公交车吧,要坐几路呢?在路上,我们遇到了——红绿灯,上面写着——12.终于到住的小区了,我们要坐电梯了,我家在几楼呢?再往上爬2楼就到了——16层了。
3、是呀,终于到家了。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好多草莓呢!
先猜一猜,这儿大概有多少个草莓呀?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注意,数一个要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数满10个就用笔圈起来。
现在你能一眼就看出来,一共有多少个草莓了?怎么看出来的?
我们再来看看小雨伞,它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呢?
你能像老师那样数数圈圈吗?动手试一试。
4、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抓小棒。
听清楚要求:(1)只能用1只手抓
(2)只能抓一次
明白了吗?开始。
让你抓十几根你会吗?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在哪儿见过这些数呢?请小朋友们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做个有心人好吗?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42页。
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