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研究总结
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清晰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即能够促进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课堂教学。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动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情感,为课堂有效提供保障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认真解读教材,确保教师思维的有效
教师思维的清晰有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认识,能迅速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的学习现状背后蕴含的道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联系,并指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师思维清晰,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清晰。认真解读教材是清晰教师思维的有效策略。
解读教材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读懂教材的内容与结构。(1)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2)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2.读懂教材渗透的学习方式。3.读懂教材蕴涵的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等。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