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主要学习运用了以下阅读法
1、分享阅读法(Shared Reading)
分享阅读法是教师(或者是家长)与儿童一起利用儿童喜爱的故事书,通过互动开展阅读活动,分享阅读的快乐。为了使所有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都能看到并喜欢故事书中的文字和插图,故事书的尺寸很大,故分享阅读又被称为“大书阅读”。分享阅读已成为国外儿童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方式。用于分享阅读的材料一般是配图故事,既可以是原版英语故事,也可以是教师自已改编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与课文教学的话题内容相匹配,如在教Colour时,我们为学生准备了有趣的故事“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也可以与课文的语言结构相匹配,如在教There be 句型时,我们为学生准备了教师自编的故事“Magic Shapes”。
由于上述故事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图画,以充分体现该段文字的内容,二者紧密呼应。因此,通过分享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意识,熟悉语言的结构,让学生的认读技能在教学互动中不断加强。
2、KWL阅读教学法
KWL是Ogle 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指导阅读的策略。K 是“What I know”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获取对某个课题的已有知识,并从别人的说法中增进自己的知识;W是 “What I want to know?”引导学生利用问题,在分享各条问题之后提问心中所渴望知道的知识,问题便成为学生阅读的目的;L是“ What I Learned ”学生通过阅读,尝试从文章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总结自己在文章中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生(六年级)学习了有关节日的话题后,通过KWL法指导学生阅读介绍中国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的文章。首先,教师就有关Spring Festival提出一些问题,如:When is Spring Festival? What do you do before(during)spring festival? What do you thing about spring festival?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入表1中的“What I know”一栏。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可以帮助学生引出适当的背景知识,激活必要的阅读图式。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说出他们还想知道的有关“Spring Festival”的问题,如,“Why do we eat dumpling at Spring Festival?”,并将问题填入表中的“What I want to know”一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供阅读的目的。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填入“What I Learned”栏中,除此之外,再组织学生讨论从阅读中还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从文章中找出来也填入“L”栏中。对于一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则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获取,如查找报刊、登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节日的网站等等。
K
(What I KNOWN)
|
W
(What I WANT to know)
|
L
(What I LEARN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