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好书推荐课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用一个作家带动一个作品,用一个作家带出其余作家,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推荐的原因。
2.读书指导课
在指导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读书欲望。
3.读书交流课
读书交流课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触角;读书交流课能延伸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4.读书欣赏课
整本书中优秀片段、章节进行鉴赏,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延伸活动课
二、探索课外延伸活动的形式
1.诵一诵,含英咀华出滋味。
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泱泱文化的源头,它历经岁月的淘洗,传递跨越时代的思想光华。好的文学经典都值得细细品味吟诵。而且朗诵可以丰富口头语汇,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及语言美。因此,在晨诵课上,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典篇章的吟诵比赛,并且为学生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安静、和谐的读书氛围。在吟诵中,把静止的书面语化为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了他们的口、眼、脑,显然要比仅用眼、脑来“看”要优越得多。
2.写一写,独具匠心巧摘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检查孩子的读书效果,做摘录、写读后感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招数”。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极不喜欢这样的作业,摘记效果也差,甚至弄巧成拙,连阅读的兴趣也跟着丧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每本书的特色,设计了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单。这种学习单综合了图画、文字的优势,新颖有趣,富有创意,备受学生欢迎。
3.
辩一辩,各抒己见展口才。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在思辩中,学生的口头表达可以得到训练,在思辩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提升,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阅读一本书,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4.编一编,奇思妙想求创意。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奇思妙想常常涌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5.
演一演,一个学期一台戏。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雷夫老师的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剧。他的学生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每学期共读的书目中选择一本适合的书演一场儿童剧。从选戏、编剧、安排角色、记台词、使用音乐和舞蹈、准备道具,直至期末面向家长的汇报演出都有学生负责,在活动中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