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一规定是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参与到该课题已经一段时间了,对这学期的研究,总结如下: 首先要营造氛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和家长若能以身作则,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为成人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对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能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班级中可开展“捐两本,看百本”的读书活动,每月换书一次,使学生拥有的图书合理流通,给班级图书角时常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室里,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乐园”、“知识小博士”等栏目,引导孩子上阅览室阅读。在此要特别提醒的是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能统得过死,学生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应该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和个性发展,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 二、榜样激励 教师可向学生讲述马克思、鲁迅等一些伟人多读书、读好书的典型事例或请得益于课外书的同学谈谈读书体会,让孩子充分了解保持浓厚阅读兴趣使人受益匪浅的事实。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运用榜样法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最后,增强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