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浅尝辄止,而是要借助文本,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吟之诵之,催生文言兴趣
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特别适合诵读。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知“兴味”,就得多多“涵咏”。文言文是一种精练、古奥的语言形式,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直到背诵,才能逐步感悟其中含义,感受文言之美,体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诵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读”的三个层面的训练要求。
(一)读得正确、读得通顺
文言文教学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只有在正确的朗读之下,学生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而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是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范读与练读进行训练。
1、范读
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在范读前,可引导学生在倾听时注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促使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让学生在形象的模仿中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范读、领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教师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兴之以读”,“读之以思”。
2、练读
学生通过试读,指读、轮读、小组分节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等丰富的形式,模仿老师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领悟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朗读规律,体味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为下面的正确理解文意作铺垫,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读出感悟、读出感情
文言文教学如果一味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文言文的品读,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品味文言精华。
1、感悟读
学生利用好教材资源,辅之以“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图文对照读”、“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读”等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从中体味字词句的意思,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体验文言文学习的成功乐趣。
2、情境读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出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情趣,或置古朴之画,或衬琴萧之乐,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配乐朗读、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教学情境,使学生拉近了与文言文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竞技读
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穿插竞技性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与朗读的比试中,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细腻的感情,读出古典的气息,读出古文的韵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