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月研究收获。
(一)诵读经典,营造诗意班级氛围
1、研究过程中,我以《古诗文诵读》为蓝本,并摘录了适合当代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古文。
2、确定了合理的朗读时间。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在上课铃和预备铃之间的三分钟时间里,学生在做好上课准备后,尚留有至少一至二分钟的空闲时间。我合理地利用了这些时间,开展朗读。即:课前三分钟各班朗读指定的小古文一篇(段),每周更换一次。午间用五分钟时间,朗读本周诵读内容。
3、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朗读小古文的氛围:
(1)利用每节课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让学生吟诵指定的篇目,要求熟读成诵,多诵成背。每周一换,本月背诵四首古诗文。
(2)每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配音朗诵“周有所诵”时诵读的小古文,每两周更新一次朗诵篇目。
(3)组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小古文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和效率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读来说,第一要读准节奏。小古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小古文的小学生很是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古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文的节奏,厘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第二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对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二、课题研究的反思
这一个月来,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引领下,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我自身的古文阅读量有限,小古文朗读指导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如何使学生乐读、勤读、多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