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高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答。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
由于学生初步开始接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并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的古文阅读常识,通过学习来理解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对简单的古文阅读产生兴趣。
五年级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文却是头一次遇到。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在心理上可能会生产畏怯心理,所以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选择了《杨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本意在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所认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它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理解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会对学生认知文言文起到更好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有其他相关文言文内容的引入,那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