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古文教学策略(二月份理论学习周亚芬)
发布时间:2022-02-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亚芬

浅谈小古文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通过借鉴总结小语界名师的经验与做法,对当前小古文教学的意义及策略进行分析。认为小古文教学应以熟为本,采用熟读成诵、文本细读、读写结合等教学策略。教师应该站在审美的高度把控全局,从细微处着手,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小学小古文 教学策略

     古汉语即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五四运动前的汉民族语言,本文所指小古文,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篇目,此类文言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故称为小古文。

一、小古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古文是打开文献宝库的专用钥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文献典藏浩如烟海、琳琅满目,而欲入这一文化大观园饱览盛景,须得一把专用钥匙,若非如此,你便不能看清那件件瑰宝的真面目。这把钥匙便是文言文,因为在中华三千年文字史中,绝大部分是由文言书写。不懂古文,便是自绝于这一文化宝库,而与国宝失之交臂,岂不可惜。

(二)古文是丰富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

学习古文一方面可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丰富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古文来丰富现代汉语。总所周知,文言简洁典雅,是古人抒情达意的好工具,在今天的日常交流中,还有很多人喜欢用诗词或是格言警句来抒发感情、传递信息。事实证明,这种引经据典在表达上往往更能让人信服,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古文是现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教科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一,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其二,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

古文学习,已不再只是兴趣爱好,而与现阶段语文教学直接挂钩,我们如何能漠视不管不加以重视呢?

   

二、 小古文教学现状

(一)古文学习方法论

古文学习方法论通常可分为两种,分别是以知为本和以熟为本。

1.以知为本

学古文,传统方法是熟读成诵。但自西学东渐后,学界对此各执一词,反对者认为死记硬背低效费时,不适应现代社会,应该淘汰废弃。故此,一些人便想出了一个替代的方法——以知为本。

以知为本的“知”,指的是了解文言的词汇和句法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寄望以知为纲,达一通百通之效。简而言之,即套用从西方舶来的语法体系来解古文。然后汉语并非完全遵循规则和秩序,它讲究心领神会。比如“这小伙真了得”和“这小伙真了不得”,“要你管”和“不要你管”,加了一个不,意思竟然完全一样。有时候呢,则出现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含义却大相径庭的情况,如“富豪的钱:要多少有多少”和“乞儿的钱:要多少有多少”。这些单靠语法规律是难以解释清楚的。

2.以熟为本

既然“以知为本”并非如当初设想的那般高效省时,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有,这便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熟读成诵,或者用另一个时髦点的名字——以熟为本。

以熟为本的“熟”,指的是熟悉、熟练。张中行先生指出“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词句的意义,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为何古文会如此特殊呢,或许是因为“汉字组合在一起的不是外在的规则和秩序,而是文字内在的精气神”,“揣摩汉语的语法得靠意会、靠神通,而意会和神通就来自最基础、最纯正的汉语经验。”王崧舟先生所说的“意会和神通”听起来玄之又玄,难以捉摸,其实通俗地讲,就是“语感”,用语感来打通古文教学的任督二脉。

“语感”一词,指对于文字的感觉,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语感。夏丏尊先生认为教师“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 是啊,教师如果爱读书会读书,陶醉于诗词曲赋中、外化于言谈举止外,旁征博引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俨然君子。何愁学生不心向往之,爱上读书迷上古文呢?          

(二)现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古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课堂采用单一的串讲教学法。串讲法是古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教师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而后讲授文章句法、思想要旨,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教师经常因为怕学生遗漏知识点,而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将知识要点反复强调,以期面面俱到。但是这样做,结果却适得其反,学生记得费劲,知识点考后辄忘,回头再学,如此繁芜琐碎,事倍功半。

无怪乎李振村先生振臂疾呼“当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了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小学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小学古文教学究竟有没有重蹈覆辙,不容乐观啊。

在一些地方,有些教师因为对“以知为本”方法论的信任和推崇,自然而然地采用串讲法。有的老师虽然对“以知为本”存疑,知道逐字翻译、剖析文法并无实际效果,但因为不够重视古文教学,或者是不知道其他科学方法策略,课堂上还是沿用最省力的串讲法。

 

三、小古文教学策略分析

(一)审美取向,以文化之

语文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能套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秉承的价值取向却是有迹可循、较为固定的。当前,对古文教学的取向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功利取向,持这种理念的教师总是力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期考个好成绩,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谈到功利,人们似乎总觉得它浅陋粗俗,而嗤之以鼻。其实不然,没有字词的积累,没有明确的目标,诗情画意也只会沦为泛泛而谈,最终一无所获。但是,语文课特别是古文教学,如果仅求其功利,是不会走远的。真正有生命的课堂,需超越一般的功利追求,而与生命相联结,换言之,即必定是审美的。

另一种价值取向便是审美取向,持这种信念的教师致力于将课堂塑造成发现美、实践美的艺术品,希望学生能够沉浸在美的享受里,陶冶性情。

课堂要抵达审美的境界,教师需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罗庸认为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实在只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如果要做到圆满,需要教师先对中国文化有清楚的了解。正如王崧舟先生所言,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文化。语文如果不跟文化对接,不能融入到文化中去,那么语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文化的自觉与担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的品质。只有从文化层面上看,我们才能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外。这时候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还是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月不单单是一个星球,还是纯洁的爱人、是思乡的怅然、是团圆的热盼。

(二)朗读感悟,情境体验

学习语文的规律是什么郭宗明先生认为是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说法不一,但意思一样。总之,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要有积累的意识。

吕思勉先生也以为“欲通一种文字,犹欲通一种语言也,求通一种语言,舍多听多说外,决无他法”,也就是说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多听多说,尔后方能灵活运用。古文讲究意在言外,要想一探庐山真面目,读“读”外别无他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像私塾先生那般摇头晃脑、低吟浅唱、陶醉于文字,何愁没能有所感悟呢?

现今学生国文不通,病根就在于“学校中教授国文,只执成文数十百篇,死讲其文法及修词之法,而不使学生自己读书”,教师如若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只顾自己满堂灌,则如岸上教人游泳,而不使其下水那样匪夷所思。

既然要读,应该怎样读呢?有多种形式,像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对比读、小组读或者全班齐读,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能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朗读就更好了,如王崧舟先生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便如此设计。

师:一场好戏即将拉开序幕!让我们拭目以待!(众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生:(齐读)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生:(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反驳曰——

(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生扯着嗓子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众笑)

师:一儿跺着脚曰——

(生跺着脚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众笑)

师:一儿上前一步,指着一儿鼻子曰——

(生上前一步,指着对方鼻子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众大笑)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上前一步,指着一儿鼻子曰——

(生上前一步,指着对方鼻子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众大笑)

这个环节,王崧舟巧妙营造了一个辩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扮演争辩的小儿,辅以“坚持”“反驳”“扯着嗓子”“跺着脚”等词语,增加氛围,让学生以角色的口吻反复地读出文本中的句子。设计浑然天成,学生热情高涨,沉浸在读中,乐此不疲。

明晰了为什么读,怎样读,接下来便是读到什么程度,应不应该背诵呢?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王力先生说“背诵是传统的好办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代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人的篇章结构和各大家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加深刻”。背诵,这一方法看似驽钝,实则暗合道妙啊。

(三)斟字酌句,文本细读

王崧舟先生认为,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文本细读首先要求教师摆脱对教参、教辅的依赖,第一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而后沉入文字,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文化内涵。如于永正先生在执教《杨氏之子》时,便通过深入解读“聪惠”一词,极大地丰富了杨氏之子的形象。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斟酌文字,只将“惠”字当作“慧”的通假字,可能杨氏之子的形象便只会剩一个聪明过人。而通过沉入文字,挖掘出“惠”字的多种含义,我们才恍然大悟,看到小男孩的另一面,才注意到他的教养。领悟到这一点,自然会再回归文本,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印证,终于又从“为设果,果有杨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句,感受到小男孩的热情大方,有礼有节。一切是多么的自然而然,又妙不可言啊。

(四)读写结合,创作之乐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朱作仁教授这一论断,与张田若先生的“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可谓不谋而合。现今,古文教学落实“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基本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故事新编

古文言近旨远、简约凝练,许多细枝末节并未在文中一一说明,不过虽未提及也颇可玩味,有些教师即从文章留白处着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现在的语言丰富原来的情节,进行故事新编。如,于永正先生执教《杨氏之子》时,最后一个环节就采用故事新编。

师:《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 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平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日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 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这一环节,于公指导得非常细致,哪一句应该从哪里着手,重点是什么,可以从哪个方面拓展延伸,说得清清楚楚。孩子们有迹可循,故而不觉得吃力,当堂便写出高质量的小短文。于公再进行点评总结,学生兴致愈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古文练笔

写古文,这或许有些骇人听闻,学生连普通白话文都写不好,如何写古文?是啊,小学生连古文都看不懂,让其写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暂且搁置争议,来看看浦江清先生怎么说,他援引裴根“写作使人正确”的理论,说“无论读哪一种文字,都要做造句、翻译、作文的练习,否则所记得的、知道的,不会正确”,落实到古文也是如此,“只读不写,不会熟悉,也不能体会”,写古文并非要学生写出鸿篇巨制,而是为练习之故,只需片段甚至一两句即可。比如朱文君老师在执教《一人性缓》时,便曾如此设计。

师:是啊,慢性子的人觉得很委屈。我是担心你性子急,才慢慢说的,你怎么还怪我。我要是不告诉你,你不就被烧伤了吗?这时候,如果我们让那个被火烧之人再来说一句话,你觉得他应该怎么说?先在纸上写一写,然后我们来交流。(出示:其人曰:               

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和情景体验,再经教师的引导,写已是水到渠成。不消多时,孩子们便能写出“凡事要分清缓急。当缓则缓,当急则急。”“吾不怪汝,但今后遇事定要分清轻重缓急”等句。

我常常想,国人学英语也非人人能运用英文表情达意,但未曾听说要废除英文作文,为何古文创作就不能施行呢?或许正因为长久缺失写的练习,才导致古文水平停滞不前,如果学界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像朱老师一样多做尝试,或许前途可期。毕竟,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四、结语

俗话说,教无定法,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小古文教学。要想真正参透小古文教学的奥妙,我们需得静下心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审美的高度把控课堂,从细微处推敲,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这一切,功夫在诗外,与君共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