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2月)
发布时间:2022-02-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晔妍

古文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处。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口语变化很大,小古文逐渐积淀、形成、并保持着相似的语法规则。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尤其是1919年以后的白话文革命,基本革掉了文言文的命,造成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小古文的困难。因为其语法概念距离现代太远,理解难度很大。若不做充分预习,其难度不亚于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所以,小古文的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发展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面对一篇生疏的小古文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去预习课文。

首先,预习时,要注重小古文朗读。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小古文学习更是如此,诵读是第一法则。因此,学生预习小古文时,要求先初读,初步感知小古文的全貌;再细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好正确节奏,一定要做到熟读成诵。

其次,注重小古文课外资料搜查。学生在预习小古文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许多可以通过查字典、翻资料、上网搜索等解决。在课堂上遇到难点,老师让学生讨论、交流时,查过资料的同学往往会有巨大的成就感,会体会到预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在学习每学一篇小古文时,必定会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