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理论学习
虽然古文在小学课文中出现少,却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其喜爱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热情。为此小学古文学习的落脚点不应只是放在教懂、学懂这几篇小短文上,而是通过“激趣、玩读和运用,扣开学生古文学习的心趣之门”。
1. 白话先行,亲近古文
小古文,对初学的孩子而言是新生事物,难免会生疏、排斥,为此拉近学生与古文的心理距离是很重要的。如教学《五官争功》: 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五官争功》,嘴巴说:“主人啊,人们常夸你说话滔滔不绝,能言善辩,这不全都是我的功劳吗。”眼睛不乐意了说:“就你也敢夸自己,没有我把世间万事看清楚,你能说的滔滔不绝吗?”……就这样,五官们争个不休。我问: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讲得滔滔不绝)大家都喜欢这个故事,那我们再读读古文版的《五官争功》,话音未落,学生便兴趣盎然地读了起来。
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且小学阶段学生可读的、爱读的小古文大多讲述着一个个经典的、有趣的小故事,为了最简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尝试着把一篇篇小古文创编成一个个现代版的小故事,采用白话先行的方式,亲近古文,从而揭开古文神秘的面纱。
2. 文白对读,触摸古文
台湾薛仁明曾说:“白话文中的‘文’,出自文言。但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今天很多经典也被翻译成白话,如《狐狸和葡萄》、《曹冲称象》、《晏子使楚》等。以人教版《晏子使楚》和文言版《晏子使楚》为例: ①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②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前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不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后一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晏子那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已然呈现眼前。 这就是小古文语言的魅力: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而雅。当文言译成白话后,却很难还原文言本身那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可见设计巧妙的文白对读形式,不禁能使学生感受到小古文语言的魅力,自然也能勾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期待和兴趣。
3. 影视同行,走进古文
古文语言凝练,且相距年代久远,学生常因理解不了文意而戛然止步,失去阅读兴趣。初学时,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有效协助,帮助他们走进一个个文言小故事,而“影视同行”正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如教学《伯牙绝弦》: 在古音古韵的琴声和动画中,我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一身长袍、贵族打扮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旁边凝神静听、布衣打扮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他们俩人只为一曲《高山流水》成为了知音,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简单的一段视频和语言简介,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几千多年前的故事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文本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激趣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无论是何种方式、途径来学习小古文,教者始终要让学生明白:小古文,有趣!学好小古文,不难!那么学生定会兴趣昂让地接受小古文,乃至深深地爱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