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最直接的方式。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堂,以“读得通、读加悟、读出味、读之深”为四大组块进行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并与大量的古诗文教学互补互通,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古文;组块教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小古文,即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的文言文,适合小学生阅读。以往的小学语文课本,忽视了文言文的编排,使得学生升入中学后,对文言文阅读毫无兴趣,且学起古文来费劲吃力,品析与鉴赏古文能力薄弱。所以,引领学生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文言文的学习日趋低龄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陆续引入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小古文,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古文的好范本。笔者也在小古文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谈谈小古文组块教学。
一、熟读成诵——读得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小古文的学习,首先从读通课文开始。《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对于初步接触古文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关注本单元人文主题“美好品质”的落实,又要兼顾小古文学习方法的传授,需要采用合适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上课伊始,教师要抽查学生是否读准了课文的字音,并告诉学生读准字音的重要性。接着学生默读,发现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到古文不同于白话文的特点——言简义丰,并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随后,教师在句中画出停顿,用范读法教学生进行逻辑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即要读出一种“声断意连”的感觉,以便学生通过正确的读来轻松读通课文。教师可以划分课文语句的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读到长句“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教师不断范读,学生跟读,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初步掌握小古文的节奏特点,体味学习小古文的乐趣。
小古文第一组块教学,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带读,学生自由读、展示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带着节奏去读,读出小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默读思考——读加悟
课堂上除了有琅琅的诵读声,也要有静静的思考体悟。为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带着问题读”,学生不仅要对课文熟读成诵,还得进行思维训练。《司马光》一文是第八单元的首篇课文,因此默读的训练可以定位在“学习”和“实践感知”上,让学生在默读思考中初步体验“带着问题读”的学习成效。
本课的教学,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默读训练与思考问题相辅相成。例如,在理解“庭、瓮、皆、迸”等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古文每句话所讲的意思。在理解语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说一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并把这种想象与理解通过情境表演展示出来。
情境表演时,教师可以适时采访学生:“司马光,你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在表演中补白人物的形象与内心世界。要注意一点,司马光这个人物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自然领悟,不可抛开文字漫谈一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思考与体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那个孩子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破之”,思考司马光为什么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这样,学生自然得出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冷静机智的特点。
回顾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学生都是识记诗句大意,很少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所以,小古文第二组块教学,即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带入“读通”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提升思维能力。
如果说第一组块的“读通”是教师的导,那么第二组块中的“读加悟”更多的是学生的学。当然,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语文要素训练,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古文教学的不二法则。只有思考了,知识才是自己的。
三、鉴赏品味——读出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小古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让语文课增添了一道浓厚的文化色彩。针对小古文诵读的停顿、重音与“声断意连”的特色,教师通过抑扬顿挫与声情并茂的范读,基本上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古文的魅力。
有了前面读通读顺、理解大意的基础,还要进行进阶式学习,即读出小古文的味道,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去掉標点读。教师告诉学生:“古文都是这样没有标点,但仍能读出节奏感,你们会读吗?”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读出停顿不难。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读小古文时标点藏在自己的心中,再出示竖版的古文、隶书体的古文、繁体字的古文,让学生一一诵读……这样一对比,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读,就能感受到小古文文字凝练、意蕴丰富的特色,自然朗朗上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另外,教师指导背诵也有方法,可以把课文主要情节分成几幅图片,逐一出示图片,让学生配图逐句背诵。古文教学中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采用齐背、单独背诵、开火车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背诵成效。朗读到背诵,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在诵读中配以优美的古曲,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比如摇头晃脑地背诵,边表演动作边背诵……学生仿佛穿越几千年的时光,在古曲中走进美文,品鉴古文,玩味古文。
所以,小古文第三组块教学,是读出味。要想让学生读出古文的味道,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教师需要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教育。把干涩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味道可咀嚼的“美食”,是对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有利于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小古文第三组块教学是与白话文教学的最大区别,不可忽视。
四、拓展延伸——读之深
一篇小古文学完了,并不代表结束,教师可以在最后一个组块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授之以渔。师生可以一起小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读准字音、默读理解课文意思、根据意思划节奏读、熟读成诵。总而言之一个字:读。
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模式,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下面展示运用第四组块的三节课教学。
教师一:引入《三字经》。这个教学设计有趣一些,比较适合较为活泼的班级。例如,学完本文后,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写出中国古代四大儿童益智故事,即“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浮球”,并出示《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故事,并认真诵读《三字经》中其他的片段,思考其中讲了什么故事,用白话文翻译其中的文字。
教师二:关于古代相似的儿童故事,这个设计比前面一个难了一点,适合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例如,教学《徐孺子赏月》中的文段:“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前面提到的四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进行预习,学生自然能借助注释来读书明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角色表演来达到深层次理解小古文的目的。经过了一系列的拓展,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得心应手,对文言文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三:关于司马光的其他故事。教师围绕司马光这个人物形象,引入相关的资料,引领学生由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对一个人、对一本书的研究。此环节设计重在思考的过程,比较适合爱思考的学生。例如,教师出示文言文《宋史·司马光列传》中司马光长大后如何毕恭毕敬地侍奉哥哥的感人故事,提问:“用前面学习过的四个方法,读一读司马光长大以后的故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加快了学习的进度。他们借助注释读出这个故事,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篇小古文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心中越是充满疑惑,求知的劲头越是足。此刻,教师可以把握好时间,适时出示《宋史·司马光列传》中其他两个资料,即司马光小时候认真阅读《左氏春秋》的故事和他长大以后如何节俭的故事。最后,出示白话文版本的《宋史·司马光列传》,让学生看看有关司马光这个人物的评论文章。笔者相信,喜欢读古文的学生语文一定不差,也许几年以后,他们将是《资治通鉴》的阅读受益者了。
以上三位教师的设计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拓展学习,都是让学生掌握了小古文的学习方法后进行方法的梳理,之后进行类比阅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第四组块的小古文教学,多进行拓展,以一篇带多篇,变教师的“牵”为“导”,使学生对知识由“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这里需说明的是,组块四中的教学,只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拓展训练,也可以说是把课外阅读内化,最重要的还是课内的学习,即安排在前面三個组块的时间应更多,只有精读到位了,拓展才会有意义。
综上所述,小古文的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自主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为升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好准备,这是教学小古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蕴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董承英.小学小古文教学实践初探[J].名师在线,2019(1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