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研究课教案(李春香)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古文大意,并能领会寓意。
2.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文,培养古文语感。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明理——拓展——诵读
教学流程:
一、引发兴趣,创设情境( 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同学们,我们通过以前的学习认识了春秋战国时期,谁知道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国家多,战争多)
今天老师就来讲一个战国时发生的故事。战国时有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PPT出示题目)
就是——鹬蚌相争。读古人的故事,就要看古人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出示古文正文)
古人的这种文章叫文言文(板书),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字数少、简洁、生动、有趣)
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二、 反复多读,自学文意
1、注音,读准字音(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可以多读几遍)
2、读出节奏感(出示有停顿符号的正文)
3、读出古文的韵味(试读、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看注释,讲故事(先自学注释,再探究解决不懂的字,最后试着讲故事)
5、教师引导、先范讲,再出示词语,让学生利用词语把故事讲生动
三、提炼成语,思考明理
1、后人通过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的结局是——渔翁得利
2、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什么叫做寓言?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故事就叫做寓言)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情之前要多思考,退一步海阔天空)
4、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还记得吗?
这个寓言和燕赵两国的战争有什么关系呢?开动脑筋,看谁能看透寓言的言外之意。
四、寓意拓展,创意无限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美国前总统林肯关于多思考、多退让的一段话
五、指导诵读,感受魅力
1、分角色诵读
咱们班谁最会读课文?请你来读旁白。谁最厉害,请他来读鹬、蚌。
2、老师读旁边,男生、女生分别读鹬、蚌,男女生展开竞赛,教师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读出古文韵味)。
3、指读,自己分饰三角
4、填空背诵
5、试着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