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理论学习(王彩霞)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读促悟,夯实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包括“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提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情感体验,形成文言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乃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文言文的感悟总结。对于“小古文”这一独特的文言文,我们要明确的重要几点是:
第一,小古文不同于中学的文言文,选入小学教材的小古文都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具有语言凝练、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的特点,适合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小古文的韵味是要读出来的。通过“读”来代替传统的文言文“串讲”,这才是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小古文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承担着文言启蒙的重责,所以,学习小古文也可以由蒙学教育得到启发,在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中,诵读法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学习方法。诵读过程中心、眼、口、耳多重感官并用,抑扬顿挫、平平仄仄,追寻古人吟诵的姿态,感受其中的声韵美感。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以读促悟,在提高语感的同时促发理解。
第二,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教师要关注儿童的认知水平,尊重儿童个体,呵护小学生对于小古文最初的新鲜感。王崧舟老师特别注重小古文的“诵读”,“读,就是反复的吟诵,‘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诵,就是声音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抑扬顿挫的读。诵读,就是反复读,读出味道。”如果小古文是学生打开文言殿堂的大门,那么诵读一定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那把钥匙。不仅如此,小学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具有“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注重诵读正符合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小古文教学,教师应注重诵读指导,在读上下功夫。此外,要注意的是小古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断句尚不了解,很难自觉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这就要求老师要提前范读,
做出倾听要求,让学生注意其中的停顿、重音、语气。这种吟咏诵读不等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古人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口诵心惟”“演绎反复”,以读促悟,形成敏锐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所以说,通过吟咏诵读积累大量的经典对于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畅玩课堂,活跃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主要分为“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善于质疑的创新思维。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学科,自然离不开思维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母语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随着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也得到提高。比如,语法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语言运用中的辨析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文学作品的品味鉴赏可以锻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等等。但是,教育所面临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小古文的教学对象具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这种中学化的“思维训练”显然不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创新教学设计,灵活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知道,对于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要关注文言启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不能过于注重考查,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这里,教师可以将小古文教学区别于其他的文体教学,采用“玩”的方法,教学生如何会“玩”小古文。“玩”不像“学”一样一本正经,而是采用游戏教学,让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其中,沉浸其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丰富想象、活跃思维。
(一)创新教法,激情引趣
“语文教学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趣’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寻回学习的兴趣、乐趣、情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老问题”。[16]小古文的学习更应在“趣”上面下功夫,尤其是在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本身对文言文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教师应突出小古文的趣味性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摒弃传统死板的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激情引趣,唤醒学生本心,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打造趣味课堂,点燃学生的激情。如借助图片、动画、音频丰富课堂,使得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展现,这样既能提高小古文的吸引力,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又能通过课外拓展延伸,拓宽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小古文的同时,收获更多趣味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