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研究小结(钱春霞)
发布时间:2023-06-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春霞

(一)范读激趣。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老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遍的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这一步的教学目的:一是以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粗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二)自读自疑。

教学文言文,教师导入新课解题释题后,即可为学生进行范读。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1.读准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这一步的教学目的:一是以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三)以读促思。

让学生自读自疑,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并从中获得知识。但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对照课下的注释自我阅读;(对照注释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利用工具书学习)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疏通文意)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读、自学,在此阶段,禁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以此培养自学能力。

这一步的主要教学目的: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学法提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有门径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本环节里,学生是以个体为单位,凭借有关注释,利用工具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去理解文中的语言知识,以此实现思维锻炼,形成自我阅读的能力。这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三是享受阅读成功的快乐,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自读自疑”,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了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