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理论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古诗文,文质兼美,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古诗文的权重系数在小学课本中越来越大。尤其是结合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进展,实施“亲近古诗文”工程,越来越多地使学生得到接触古诗文的机会。要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作为小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学生极其家长中,“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却不绝于耳。客观地说,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确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也觉得棘手。为此,我近年来一直在探究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我感到,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倒有不少,而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却是“亲近古诗文”的最大障碍。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效果可观。
一、导语激趣 入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每辅导学生阅读一篇新的古诗文,我都要精心设计一段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可能吸引学生,引其入胜。如辅导小学生阅读唐贯休 《三峡闻猿》,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同时辅之以幻灯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好的导语设计,可使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心理,使其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可导之以启迪,催之以奋进。
二、诵读激趣 悟文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合作读、分角色读、轮读、接读、欣赏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鼓励,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探求欲望。如辅导学生读《江南》(汉乐府)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节奏,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同桌对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文内容,进而提示简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不言而喻。
《课标》要求,小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进入诗文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愿望;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多样的诵读,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引导学生读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学生在熟读成诵过程中,会很快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出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意境,结合诗句的诵读,会感悟出友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从而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化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导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辅导学生阅读《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依据文意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之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要学,由要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学习《两小儿辩日》,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学习《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在学习实践中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兴趣,才智得到发挥,就会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 促提高
小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在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实践中,为了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诵读学习经典古诗文,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参加。特别是通过班中的诵读比赛,评选等次,竞争参赛资格。班中平时还举行多种形式的“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诗句集锦”等比赛,给积累或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我仿效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产生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竞争活动中,不难看出学生参与的积极状态和浓烈的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运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