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个个敛声屏气,害怕老师提问,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不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法僵化,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再加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发出“学古文难 ,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殊不知,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中学生必须要学好文言文。要学好文言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以下是我针对这次课题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所总结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从研究中发现,兴趣培养的方法很多,诵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人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
二、灵活教学
单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应根据教材上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司马光》,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司马光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
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培养习惯
学生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可分为课外阅读和摘抄引用两种。
四、提高能力
语言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古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力自会增强。
五、激发情感
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穿越古今时空,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教育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后,学生就会发现文言文里有“东西”可读,文言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地学习文言文
开展小古文有效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或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小古文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