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古文教学应重视文本语言的诵读。小古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基本的语法规则,与当下现代白话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提升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师可以把朗读作为小古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三个层面的朗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文本传递的信息,懂得课文的价值,在梳理文本脉络的同时,对文本形成更为通透的把握。
1.以精准为把手,读通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书不读熟不开讲。”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对学习的内容拥有最基本的了解,否则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形成。小古文中有很多生僻的汉字,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更好地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新词圈画出来,通过下面的注释、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解决小古文中“溺”“少”“湮”“衔”等字的读音,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达到流畅、熟练的程度。如《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虽然只有55个字,但故事性强,人物对话简短有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疑惑的地方想办法读准、读顺,努力做到停顿正确。
2. 利用注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
3. 抓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感受杨氏子的“甚聪惠”。
三个学习任务隐藏着小古文教学从“读准、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读好”的要求,任务与任务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每个任务看似简单,但作为对教材有较深理解、对知识有较好把握的教师,应该能预料到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惑。如第一个学习任务中“为设果”和“儿应声答曰”中“为”“应”的读音,“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节奏停顿;第二个学习任务中“家禽”的含义,“父不在,乃呼儿出”背后的意蕴;第三个学习任务中“惠”同“慧”,此“惠”还有什么意蕴?文中是否有所体现等。这些疑惑或许会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障碍,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教师需要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搭建学习支架,给予学生有力的学习支持,有针对性地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以节奏为基调,形成语感
有人曾错误地认为:课文只要朗读正确了就行,而忽略了对于文本的节奏和韵律感的关注,甚至认为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形成的。诚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确会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但由于小古文的语言规则非常独特,语句划分和停顿需要以充分、准确的理解为基础,是学生朗读的最大障碍。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关注学生朗读小古文时的节奏和韵律,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将读好小古文的节奏视为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板块,积极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注释,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对文本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猜测,师生一起讨论猜测是否正确,最终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语句的停顿。比如“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划分停顿时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最终熟读成诵,内化文本语言,用诵读展示小古文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进一步感受文本内在的意蕴。
3.以理解为扶手,提升语感
对小古文有着怎样的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朗读状态;同时,有怎样的朗读状态,就会形成怎样的理解。小古文的学习、朗读和理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小古文的学习有着其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适当激活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经验之后,可以将这种方法迁移到所要新学的课文中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疏通文章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请教教师、查阅资料等方式,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解决问题,充分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最后,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说说小古文的意思,让学生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初步形成对小古文的语言感知。
如此三读,学生不仅读准了文本,读通了语言,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更洞察了文本的意思,理清脉络,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