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理论学习(周亚芬)
发布时间:2024-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亚芬

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白话文差别很大,要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史,继承先辈优秀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文言文首次进入教材是在第十册的第十课《杨氏之子》,之后紧接着出现在第十一册第二十五课《伯牙绝弦》、第十二册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虽然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不可小觑文言文的地位,正因为其承载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写作技巧、思想感情等,也正是受到古代优秀作品的熏染、陶冶,吸收古代文学的精髓,我国涌现出一代代优秀的人才。另外,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文言文比重将逐步上升,在小学阶段学习一点文言文正是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对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又助于加强学生们的道德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优秀人格,并促进他们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对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是十分陌生的,不仅难读,更难懂。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研究:


1、 重视朗读新课程总目标下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语文课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文言文的接错干和韵律感很强,特别适合朗读。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根本,达到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语言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不深入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读通文言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首先要求老师范读,学生在反复听读中,初略感知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接下来,教师教学生读,学生跟着老师读。因为对文言文接触得较少,让学生在听范读后就自己去读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要一句句地去带读,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一些难懂的句子进行断句,以帮助学生停顿和理解大意。比如《学奕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再比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及大意的感悟逐渐加深。学生读的方式除了朗读之外,还有默读、分角色读等等。另外,还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背,严格要求学生背诵,渐渐形成文言语感。“丰富的积累”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让学生多读多背是主要途径。


2、 弄懂文意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文言文都配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先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文中的每个句子,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弄懂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去一字一句地读懂,理解每句话及整篇文言文的意思。总之,要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养成,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比如学生在熟读《学奕》这篇文章之后能说出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文章说的是两个人同时向弈秋学习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个人却三心二意,结果两个人的学习效果大有不同。切不可由老师一字一句的串讲,一字不漏,表面看起来很彻底,但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只有让学生自己去翻译,他们才会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领悟内涵


小学阶段所选的几则文言文都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虽然是几则小故事,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新课程目标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熟读、了解大意之后,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自己读过后的理解,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不仅拉近了文言文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文言文不再畏惧,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学奕》一课告诉人们学习时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