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小古文阅读兴趣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能量,产生学习的激情,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素养。为此,我通过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朗读背诵,引导感悟。
从朗读的感受来说,文言句子节奏感强,读起来大多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尚无意识,不一定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进行必要的范读,范读前,也需提出倾听要求:注意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可以在书上做好标记。以《菊》为例,最后一句“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正确的断法是“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在“惟”后面要停顿,要是生硬地停顿只会破坏文言美感,正确的读法是把断点之后的字音延长,“惟——菊——独盛”,声音延长时要稍轻,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能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这篇小古文句式短小,每句二至四个字,读起来层次分明,节奏感强。对于这样的小古文,范读后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比如学生自读、指读、齐读、师生对读、男女生赛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熟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古文的语言特色。等到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后,教师可以在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引领学生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感受古文的魅力。于永正先生谈到古诗文教学,有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腾出时间、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起来,直至熟读成诵。小学生的兴趣在“读”上,不在“解”上。既然如此,那就充分挖掘“读”的情趣,让儿童乐在其中。
(二)理解词义,深入感悟。
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小学生更是如此。从文言句式的表达来看,言简意赅,多是单字成意,字少意丰。即使是浅显易懂的小古文,也会碰到深奥难懂的字,对知识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正确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以下结合小古文《菊》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学生在自由朗读环节提出不认识、不理解“赭”这个字,但是可以联系前文“其色”即菊花的颜色,列举了黄、白、红三种颜色,结合下文菊花的“种类繁多”,自然得出这个字表示菊花的另外一种颜色。
2、借助图片理解词义。“其瓣如丝,如爪。”生活中我们对菊花花瓣的认识容易固化为最常见的一种形状,但是“如丝,如爪”的花瓣就不常见了,这时候需要等学生进行一定的想象之后补充图片资料加以介绍说明,便于理解、加深印象。
3、从现代汉语反推词义。比如《菊》中的“或”“其”等字,一字代两字甚至一字顶一句,而且不影响句意的表达。这堂课也是有侧重地选讲了“其”字。先找学生猜猜看,想想现代汉语中含有“其”的成语,比如说:某个人长得不漂亮叫——其貌不扬;把自己的话说得没有漏洞叫——自圆其说;每个人都得到了他需要的东西叫——各得其所……很多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思保留了古文中的语意成分,所以可以反推“其”的意思是——它的,这里指——菊花的。
4、组词扩词明晰词义。“性耐寒”,这里的“性”是什么意思?可以先叫学生给它组个词,学生会脱口而出——性格,这时需要稍加引导,人可以说什么样的性格、性子,而菊花作为植物,说“品性”比较恰当。
5、借助字典释义。“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严霜降临,其他花儿凋谢了,只有菊花还在寒风中独自盛开。整句的意思不难理解,而对“既”单个字的理解就有较大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字典中的三个释义叫学生结合古文内容选出恰当的意思。已经:既已如此、既得利益。既然,常跟“就、则”连用。跟“又,也”等配合,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既勇敢又机智。学生们经过比较,不难找到正确的义项。以上是结合小古文《菊》的教学设计,简单介绍了五种理解字义的方法,一定的特殊性当中也包含了较强的普遍性,适用于其他文章的解读。当然,小古文释义的方法不胜枚举,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找到合适的释义方法。
总之,小古文简约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深远的意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小古文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小古文,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