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兴趣,降低陌生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课文,“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营造学习古文氛围。如在《学弈》教学之前,可让学生回顾《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寻找两者的异同之处。又如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2 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开课出示《伯牙鼓琴图》,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我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达官贵族打扮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声、色、画加上教师的深情叙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古文学习磁场。
(二)、指导朗读,深化感悟。
古代大学者朱熹说过:“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因为文言课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朗读。古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而对小学生来说,独立读通课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教师首先要流畅自如、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老师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轻重、语气的选择、节奏的缓慢来感受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文章的停顿(句逗)、语调、语气。再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孩子们定会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又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加强了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进而促进了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