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研究小结(袁琴)
发布时间:2024-06-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琴

   古文简短凝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小古文进入小学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小古文,由于对文言的语法特点和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采用小古文和课文对比阅读的方式教学小古文,也是学习小古文的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对应的现代文课文,再读小古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一、降低阅读难度,又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小古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小古文的难点。

   二、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小古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小古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小古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小古文学习开一个好头。

苏教版课文中,可结合小古文教学的课文不止《学棋》这一课,还有很多,例如《司马光》、《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在学生刚接触小古文之时,均可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小古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上课伊始,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小古文原文,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小古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小古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小古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引领研读,感悟小古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小古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现了小古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小古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小古文教学必须发挥小古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小古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小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小古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总之,初学小古文的教学主要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进行,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在探寻小学小古文教学有效范式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