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结(蒋红娟)
发布时间:2024-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红娟

神话类的小古文,仅仅关注其情节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和人物的特点。教师在设置故事讲述的环节时,依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设置三个层次,将文本中的人和事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之中。

1.感受神奇

语文教学一直倡导“文体在左,学情在右”。不关注文体的教学,必然会走向一个死胡同。作为一个普通的故事,梳理完文本的情节,就可以完成讲述,但神话类文本有自己独有的气质,教师需要点拨学生梳理故事中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并讲述其神奇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一般人死后就不存在了,而女娃死了之后却能变成精卫鸟。如此一来,学生在一问、一答、一思、一讲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感受到故事的神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聚焦人物

在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感受神话之奇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再次讲述这个故事,并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人物形象上,紧扣“常衔”等关键性词语,感受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借助这一人物定位,教师引导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调整语气语调和语言重音,突出人物特点,对学生复述的条理性和流畅度重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三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出自这本书。《世说新语》描写的人物众多,且独具个性,特点鲜明。

书中不乏聪明的孩子,但杨氏子的“甚聪惠”有些与众不同。此文能带来怎样的独特育人价值呢?在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感受杨氏子的“甚聪惠”时,教师不妨这样处理:

师:《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些聪明儿童的故事(课件出示《张吴兴的故事》),请你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与课文进行比较,看看你更欣赏哪一位。

生:我更欣赏杨氏子,他比张吴兴有礼貌。

生:我也是。杨氏子不仅聪明,而且回击别人时能注意对方的身份,比较委婉得体,让人心服口服。

师:张吴兴不聪明吗?

生:张吴兴也很聪明,小小年纪反应敏捷。但明明知道长辈和他开玩笑,却口气很冲,有点咄咄逼人。他说的话结尾用的是叹号,而杨氏子的回答结尾用的是句号,相比之下,杨氏子语气要温和得多。

师:读书很仔细!从一个小小的标点中读出人物的品质,很了不起!

生:张吴兴的回答带有侮辱人的味道,让长辈从狗洞中出入,有点儿过于张狂了。

师:是呀,聪明的孩子有很多,但回答巧妙又得体有礼的甚是难得。怪不得作者一开始就说:(引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甚”显红放大)

教学至此,学生不仅从人物对话中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机敏,还明白了面对他人的调侃,应对要有礼有节,得体有度,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惠”的人。学生在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链接课堂内外,将相关的文言文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在情境中对人物进行比较。这样的策略性支架让学生从细微处鉴古知今,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有助于实现文本独特的育人目标。

3.深化认知

为了达成语言训练和学生认知提升的双重目标,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激活思维、强化体验。比如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以从材料、天气等不同的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运用下面的句型结构:大海(  ),但我(  ),依然(  );材料(  ),但我(  ),依然(  )……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融入了自主设问、角色体验和句式运用等多个学习思维,在原本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形成属于自己理解和感知下的补充。如此进行第三次讲述,学生讲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也不仅仅是还原文本中的故事,而是融入了自身的独特理解的属于自己的故事,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中故事的认知与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