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教案《雨》(周亚芬)
发布时间:2024-10-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亚芬

 《雨》

教学目标:

1、理解古文意思,背诵古文。

2、通过朗读感受下雨和雨后的情景。教学重点:

理解古文意思,背诵古文。教学难点:

感受下雨和雨后的情景,知道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是水不叫水,常在雪上睡,阴天可能到,晴天就会跑”--------猜一自然现象

二、学文

1、出示:《雨》师范读,领读,学习“晓”“渐”。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拼音读,指名读。

2、让学生描述下雨时的情景,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大雨和小雨的情景。下大雨时是什么样的,雨如

,小雨时是什么样的,雨如

。(让学生试着会打比方)

3、再读古文,看古文中是怎样描写雨的,是小雨还是大雨。作者把雨比做什么?

4、引导学生再次诵读,在诵读中,问:“细细的雨像丝一样纤细、轻柔,细雨还像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

5、拓展。

这些是从细雨的形态上来说的,如果换个角度,你觉得细雨还可以怎样来表现?

引导学生从雨的声音以及落在身上的感觉来说。

到了晚上,细雨停了,作者写了什么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6、读一读这些词,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天阴

晓雾

细雨

风吹

云散

月出

7、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一读。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三、读一读

“风吹云散,明月初出”,多么美好的夜晚啊!读读下面这两句诗。(1)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二首》(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无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