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理论学习(袁琴)
发布时间:2024-11-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琴

 

巍巍华夏,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精深博大,可以说中华文化在古典诗词与各类古文当中浓郁发达。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内容大多活泼生动, 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润养儿童的语言体系。只是小古文的学习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有困难:“不知道哪里该连,哪里该停”“不知道字词的意思”“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了什么”。三个“不知道”真实地反映了小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痛”。如何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充分感悟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呢?

、抓诵读,铺设小古文学习的多级台阶。

朗读是用有声的言语催发文本世界苏醒与复活的过程,是文本世界的建构与学生心灵生活的建构。邓云乡先生在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章讲话》序里写道:“因为语言,不管中文、外文,不管白话、文言,越是典范的作品,必须读出声音,才能更深切地联系到自己感情的体会。语文的学习、作文的学习,必须从情感、思维、兴趣入手,而一切文字的感情都是声音体现的。”所以读是重要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朗读指导之法、之效、之功、之妙。

(一)读准生僻字,整体关照力求读顺。。

读音正确是朗读的第一关,除了读准生字和多音字外,文言文的学习还要关注另外两类字的读音:一是通假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假字一般会在注释中标明;二是生僻字,因为文言文年代久,有些字如今已经不常见也不常用了,如《守株待兔》中的“耒”,《精卫填海》中的“堙”,《自相矛盾》中的“鬻”等。读准这些字能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也是理解文言文的第一步。

(二)示范朗读,引领带读力求读好

正确的句中停顿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为帮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教材作了相应的指引。《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中出现的首篇文言文,课后第一题明确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这一要求旨在降低朗读难度,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带读、跟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语感。

我在带领学生朗读《司马光》一文后,引导学生发现停顿规律:人物后面或者事物后面一般需要停顿。再拓展进行正强化迁移:盘古/开天地,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舜/耕历山。到三年级下学期学习《守株待兔》时,可在唤起旧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着标注停顿记号。聚焦“因/释其耒/而守株”“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借助注释引导学生发现另一种停顿在连接词的后面。由扶到放,读中悟法,读中悟用,一文一得,前后关联,既能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又能让所学知识走向结构化。

(三)关注注释,理解文意力求读懂。

每篇文言文后都附有注释。学会看注释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进而理解文意。我在课堂上时时唤起学生对注释的关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落实。

1.初识文言文。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有注释”,明白注释能帮助理解文章的意思。

2.认读生字。如教学“瓮”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和注释认识“瓮”。适时点拨评价:你已经学会看注释了,真能干!

3.了解人物。题目是“司马光”,课文哪句话写到了司马光?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域,从文本到注释全方位阅读,从而关注到注释。

4.理解课文。让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已是水到渠成。

如上四个环节联动,学生首遇文言文时就知道注释的重要性。除了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等,还可以在语境中对某个字进行扩词,在所扩的词语中找到最适切的词语进行理解。如《司马光》一文中“足跌没水中”的“足”,可以组很多词,联系语境我们发现最合适的词应该是“失足”。

二、抓关键,落实小古文的重要训练。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做到读好是否就可以了呢?我以为在学生言语发展的敏感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作为文言文阅读的点灯人,还可以领着学生往前多走一程。将“读写一体”理念融入文言文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悟用相融,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趣、有法”。

  1. 语境中认识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多为单字成词成句,简洁凝练。课堂上我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点。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无痕渗透这一知识点:课文除了写到司马光,还写了哪些人?请圈出来。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引导:课文第一句说“群儿”,第二句就用了一个字“众”;第一句用“一儿”,到后面就用了“儿”。谁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追问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文体的认识: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说清的不用三个字或四个字,文言文因此显得简洁凝练。

  1. 读悟中积累文言句式

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有一些既特殊又富质感的高频语词或句式,这些散落在各篇文言文中的典型词句应该重视。教师应在每一个文本中淘出要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语词有:于、甚、亦、皆、其、或、之、以、乃·····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语气词:也、矣、哉、焉··. . .

另有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也可积累,如《司马光》一文出现了由“于”字构成的简单倒装句:“群儿戏于庭”;《守株待免》中有“者字句”:“宋人有耕者”;《囊萤映雪》中有“焉字句”:“以夜继日焉”;《伯牙鼓琴》出现了“兮”字句:“洋洋兮若江河”;《学弈》中的“也字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非然也”等。

这些典型的文言语词及句式,应引领学生先理解后积累,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储备,厚实底盘,为后期达到自如运用、进阶提能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

  1. 运用中锻造提升能力

理解知识、建构经验不是学习的终点,学会运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要努力创设情境、条件,促进学习迁移,让内隐的积累外显。

例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词语,《司马光》一文中有“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含有“之”字的句子。中年级学生尚难以精准解释此处“之”字所指。教师可以轻拍黑板说“拍之”,捧起书本说“捧之”,学生在情境中就理解了“之”分别代指黑板和书本,在不同的地方所指是不同的。再回到课文中理解“破之”的“之”就轻而易举了。“甚”也是常见的文言词语,由杨氏之子“甚聪慧”,可拓展到“甚专注”“甚响亮”“甚机灵”等。这种从词到词的迁移很随机、很灵动,贴近儿童心理,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司马光》一文有三处从词到句的进阶创编,学生以课文插图为支架,在浸润式的学习运用中实现了用文言的方式学文言文。

第一处“群儿戏于庭”。学生通过看插图、联系旧知理解了句子,也明白了“于”的意思是“在”。此时引导看图、创设情境仿编说话:庭院里,孩子们怎么玩、心情怎么样?用上“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连成一段话:群儿戏于庭,一儿藏于林,一儿爬于山,众儿乐也!

第二处在借助注释理解“众皆弃去”后。利用文本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众皆弃去”惊慌失措的场面,尝试用句式说一说:众皆弃去,一儿(呼救),一儿(惊走),一儿(大哭)·.

第三处抓文本空白点“儿得活”,引导学生想象人们是如何夸赞司马光的。学生再次以文言句式表达:光,汝破瓮救友,甚( )也!

上述创编,在语境中活用了“于”字,玩之乐与同伴落水之慌乱害怕形成强烈对比,融理解感悟、情感抒发、语言运用、朗读指导于一体。学生感受到运用之妙,还体会到方法习得之乐。有了前面两处创编的铺垫,至第三处,学生在学习中再次悟情、悟法、悟用,课堂回答令人惊喜:光,汝破瓮救友,甚勇也!光,汝破瓮救友,甚智也!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一个字来回答,不禁让人感慨:只有当难与易之间有恰当的比例时,才会出现最好的思维。

、抓文化,传承小古文学习的民族基因

小古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在活用创编的基础上,还应在字词与文本的罅隙之间,探寻文化内蕴,感受经典魅力,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1. 从文字层面渗透文化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它是人栖居其中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角度而言,语言即文化,文言文尤是。那该如何带领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文化意味呢?

《两小儿辩日》一文的首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此处“游”字何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历经14治学,开启游学之风,成为游学鼻祖。除了孔子是“游”出来的,先泰时期的许多人物大都经历过游学,如庄子、孙子、墨子等,他们都是名留青史的“游士”,数学时可相机拓展上述资料,让学生明白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我们现代的“游学”意思不同。

  1. 在文化源头中渗透文化

人造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根据其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及文本内核,可将其归为“智慧源头、寓言神话、读书有法、知音文化”等。《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都可归到“智慧源头”。

《囊莹夜读》刻画车胤萤火之下如痴如醉忘我读书只用了33个字,但“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一画面却定格千年,成为勤勉之典范,好学之标杆。勤勉好学的文化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在读懂走向读活的过程中,迁移学习《凿壁偷光》,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历史上其他勤勉好学的人和故事,使学生在这条文化链中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虽家境贫寒,但依然酷爱读书。困难面前,不言放弃,最后都成为十分了不起的人。不同之处在于所想办法各不相同。车凰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读书,匡衡凿壁借光,由此得到文化的濡染与启迪:伟大出自平凡,无论是车胤、孙康还是匡衡,他们都是伟大的行动者,是学习路上的好榜样!女东慧,那等请侯国,都便弟子在各请侯国进行宋、卫、游遍鲁

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贵在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守株待兔》中“身为宋人笑”的这一“笑”,笑了千年,但“笑”背后的启思是深远的,它让学生懂得人生不能心存侥幸,美好的生活靠双手来创造。《学弈》通过两名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孩子们在对比中感悟到专心致志才是习得本领的最好态度。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架好“生”与“言”之间的兴趣桥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变“厌文言”为“喜文言”。让文言文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牵引孩子在学习文言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