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理论学习(许永伟)
发布时间:2024-11-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许永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并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中蕴含的道理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怎样才能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从喜欢文言入手。

以读为本,读通文言。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学文言更应该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文言文语言精练,含义精赅,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二、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文言文里的“文言”让人觉得艰涩难懂,如果一味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可能就是手忙脚乱、囫囵吞枣地将其记下,感觉极其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的能力,甚至会从根本上抹掉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起到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味道,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自读自悟。

三,背诵文言文,记住好词佳句。

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是能力的体现。小学课本入编的文言文都短小精悍,蕴含警示世人的道理。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后很容易感悟到。如《学弈》一课告诉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所以成为文章的佳句。能背诵文言及文中的佳句,既让学生熟记课文,又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学完课文后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与现代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经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教师能做好以上几点,那么学生对文言文就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