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化,传承小古文学习的民族基因
小古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在活用创编的基础上,还应在字词与文本的罅隙之间,探寻文化内蕴,感受经典魅力,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文字层面渗透文化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它是人栖居其中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角度而言,语言即文化,文言文尤是。那该如何带领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文化意味呢?《两小儿辩日》一文的首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此处“游”字何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历经14治学,开启游学之风,成为游学鼻祖。除了孔子是“游”出来的,先泰时期的许多人物大都经历过游学,如庄子、孙子、墨子等,他们都是名留青史的“游士”,数学时可相机拓展上述资料,让学生明白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我们现代的“游学”意思不同。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根据其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及文本内核,可将其归为“智慧源头、寓言神话、读书有法、知音文化”等。《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都可归到“智慧源头”。
《囊莹夜读》刻画车胤萤火之下如痴如醉忘我读书只用了33个字,但“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一画面却定格千年,成为勤勉之典范,好学之标杆。勤勉好学的文化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在读懂走向读活的过程中,迁移学习《凿壁偷光》,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历史上其他勤勉好学的人和故事,使学生在这条文化链中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虽家境贫寒,但依然酷爱读书。困难面前,不言放弃,最后都成为十分了不起的人。不同之处在于所想办法各不相同。车凰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读书,匡衡凿壁借光,由此得到文化的濡染与启迪:伟大出自平凡,无论是车胤、孙康还是匡衡,他们都是伟大的行动者,是学习路上的好榜样!女东慧,那等请侯国,都便弟子在各请侯国进行宋、卫、游遍鲁
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贵在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守株待兔》中“身为宋人笑”的这一“笑”,笑了千年,但“笑”背后的启思是深远的,它让学生懂得人生不能心存侥幸,美好的生活靠双手来创造。《学弈》通过两名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孩子们在对比中感悟到专心致志才是习得本领的最好态度。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架好“生”与“言”之间的兴趣桥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变“厌文言”为“喜文言”。让文言文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牵引孩子在学习文言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