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教案(吴兰芳)
发布时间:2024-12-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兰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将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读出韵味。(重点)

2.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读懂课文。(难点)

 

学习过程

一、音乐导入,吸引兴趣(3分钟)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 师板书 生齐读 。

3.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将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读出韵味。(重点)

2)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读懂课文。(难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将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②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三、花样朗读,读出韵味(15分钟)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填空式读,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

四、合作探究,读懂文意(20分钟)

(一)翻译全文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老师送给你们一个翻译文言文的法宝,请收好!

2.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3.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二)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琴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三)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的场景呢?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场景呢?

①出示图片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四)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今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6)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2分钟)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